本科传染病护理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染病 填空题 传染病病人管理的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构成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我国目前法定的传染病共39种。甲类:2种,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26种,包括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等。丙类:11种,包括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等 伤寒两个主要严重并发症是肠出血和肠穿孔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分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单选题 出血热:P495页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肝炎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目前确定的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各型病因不同,但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为急性肝炎,而甲乙型、丙型、丁型可转化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且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 表面抗原(HBsAg)阳性见于HBV感染者。HBV感染后3周血中首先出现表面抗原(HBsAg)。急性HBV感染可以表现为自限性,但慢性HBV感染者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可持续多年。除血液外,表面抗原(HBsAg)还存在于唾液、尿液、精液等各种体液及分泌物中。目前有研究表明,表面抗原(HBsAg)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HBV的现症感染,因为可能有S基因突变株存在。表面抗体(抗-HBs)阳性主要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或过去感染HBV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 e抗原(HBeAg)与e抗体(抗-HBe) 核心抗原(HBcAg)与其抗体(抗-HBc)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和DNAP 食物中毒常见细菌是沙门菌属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典型伤寒临床经过可分为4期:初期(病程第1周),也称侵袭期。极期(病程第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变现。缓解期(病程第3~4周)。恢复期(病程第5周) 伤寒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伤寒杆菌随粪便排出体外 疟疾:人类疟原虫(plasmodium)感染引起寄生虫病。居全球致死的寄生虫病的第一位,每年约300万人死于疟疾。由雌性按蚊(anopheline mosquito)叮咬传播。临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为特点 感染人类的疟原虫共有4种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卵形疟原虫 (P. ovale)、三日疟原虫 (P. malariae)、恶性疟原虫 (P. falciparum) 我国常见的是间日疟 疟原虫的生活史: 两个宿主:终末宿主:按蚊,中间宿主:人 两个阶段:蚊体内:有性繁殖,人体内:无性繁殖 红细胞内发育周期:间日疟48h;卵形疟48h;三日疟72h;恶性疟36~48h 疟疾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主要途径:蚊虫叮咬皮肤 传播媒介:雌性按蚊;中华按蚊:平原;微小按蚊:山区 ;嗜人按蚊:丘陵; 大劣按蚊:海南岛山林地区 极少数途径:输血传播、母婴传播 疟疾累及的器官包括:外周血和骨髓、脾、肝、脑、肾、肺 潜伏期:间日疟及卵形疟:13~15天;三日疟:24~30天;恶性疟:7~12天 不典型发作的原因:疟疾初发阶段;恶性疟、同种疟原虫的重复感染、不同种疟原虫的混合感染、免 疫力增强、抗疟治疗不充足 再燃:血液中残余的疟原虫引起,四种疟疾都可能出现,病愈后1~4周 复发:迟发型子孢子引起,间日疟和卵形疟,病愈后3~6月 疟原虫检查是确诊依据 伤寒做为重点内容掌握(包括哪几个期?确诊方法?首选药物?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细菌性传染病 典型临床表现:持续性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与消化道中毒症状、肝脾大、玫瑰疹及白细胞 减少等 主要病理改变: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 传染源:病人与带菌者,潜伏期末即可从粪便排菌,以发病2~4周排菌量最多。慢性排菌者(极 少数,3个月以上),是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消化道,食物被污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方式是以日常生活接触、 苍蝇和蟑螂为媒介的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与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常年可发病,但流行多在夏秋季,散发为主。儿童及青壮年发病率高 发病机制: 潜伏期:入侵肠黏膜——在吞噬细胞及淋巴结内繁殖——由胸导管释放入血——第一次菌血症, 无症状 初期:细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骨髓等内大量繁殖——潜伏期末再次释放入血——第二次 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 极期:第2~3周,继续随血流播散至全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