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1、内容简析本节课选自.doc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内容简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第5节第一课时。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教学目标确定: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公式推导过程的探索,体会错位相减法以及分类讨论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并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严谨。
三、设计思想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对这一目标本人认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发展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9~22岁的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期,高中生正好处于这一关键年龄段,作为数学教师应因势力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利用问题探究式的方法对新课加以巩固理解。在生生、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对弱势学生更多的关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公式推导 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包括资源的收集、课件的制作、活动的准备等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必修)5及配套光盘
2.两种教材的主要差异对比
五、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如图,画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将它各边中点相连得到第2个正方形,依此类推,这样一共画了10个正方形。求(1)第10个正方形的面积(2)这10个正方形的面积的和。对于(2),可用多种方法计算结果,若要改为前100项和呢?
问题2:某人年初存入银行1万元,年利率为p,5年后本息和为多少万元?这5年本息和共有多少万元?
对于(2),这是一个等比数列的前5项和的问题,如何求解?有没有一般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问题。(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 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1.师生共同探讨
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
即
(教师板书推导过程)
2.可以看做是每项都是常数列与等比数列对应相乘的和,如果把其中常数列改为我们熟悉的等比或等差数列,那又如何求和呢?
问题3:
提示:若将每一项均为的常数列改为一般的等差数列,如何求和?
还是要利用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常数,大家课下完成。
问题4:这是一个等比数列的求和: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公式推导
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
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
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三)例题讲解,形成技能
例1.求等比数列的和.
例2.在等比数列中, ,求与.
解法1:, 解得或
解法2:当时 解得(舍)或
当, 综上:或
思考,若 求的值。
分析:(1)基本量法:
而:
【设计意图】由学生集思广益,合作学习完成,教师适时点拨。通过点评加深学生对公示的理解,渗透了学生的洞察力.增强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2)寻找共性:均是三项求和
【设计意图】在学生完成一定的巩固练习后,思考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