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学考试[学校教育心理学]整理.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MERGEFORMAT 8 学校教育心理学 一、填空 1.第4页(1)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2)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如何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 2.第18页(1)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2)倒摄抑制: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 3.第63页,学习策略的类型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4.第71页,组织策略的类型包括:概念图、比较图表、示意图、层级图、群集策略、纲要法等。 5.第82页,弗拉维尔认为,当个体不能使用某种策略时,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可用性缺陷,一是产生性缺陷。 6. 学习动机包括: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7.第105页,(1)信息量的大小是引起一般好奇心的重要条件;(2)认知上的矛盾是特殊好奇心产生的重要条件。 8.第129页,品德是由道德认??、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9.第132页,通过大量研究,皮亚杰概况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 10.第157页,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11.第185页,一般来说,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和非智力因素(如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性格、气质、性别等)的个别差异两个方面。 12.第192页,(1)根据将直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抽离的难易程度,将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2)根据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差异,将认知方式分为沉思型与冲动型;(3)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性、场依存性、沉思型、冲动型。 13.第210页,心理学家在有关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又发展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包括发现学习、掌握学习、程序教学及合作学习等。 14.第265页。教师威信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15.第276页,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16.第142页,班杜拉认为,强化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17.第162页,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加涅将教学可能产生的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二、名词解释 1.第14页,激活的扩展:新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新信息本身处于激活状态,以新信息为线索,通过学习者有意联想,贮存在学习者长时记忆中的一些与新信息有关的信息相继被激活,这一过程叫做激活的扩展。 2.第18页,系列位置效应:在学习和回忆系列材料时,中间部分遗忘最多,成为系列位置效应。 3.第18页,舌尖现象:在试图提取信息时,人们常常意识到他们在长时记忆中贮存了一些东西,但是他们却无法准确地说出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研究者将这一现象称之为“舌尖现象”。 4.第23页,元认知:个体拥有的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元认知知识贮存在个体的长时记忆中,包括认知主体、认知任务和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比较稳定的特点。 5.第63页,学习策略:是人“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6.第76页,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信息间的附加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的策略。 7. 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被划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两个范畴。外来动机(结果动机):是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内在动机(过程动机):是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 8.第103页,认知好奇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 9.第102页,外部强化的副作用:也就是过分合理化效应,即外部条件的强加或是明显加入会损伤某些活动的内在动机。 10.第106页,成就动机: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11.第110页,习得性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12.第113页,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要判断或评价,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 13.第127页,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14.第132页,他律道德:指学前及小学低年级儿童(10岁之前)只关心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他人设定的外在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15.第132页,自律道德:指较大儿童(10岁以后)根据行为者的主观意图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