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PDF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动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2006 年第 4 期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2006, №4 总第 14 期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14 动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语义信息的动态分析 彭玉海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摘 要:认知语义学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物象化、时、体语义因素以及隐喻、换 喻等几个方面对俄语动名词包含的认知语义机制作了分析和探讨,对动名词语义现象背后认知方面的相关 问题进行了挖掘。这将有助于揭示语言结构的认知本质,对语言的认知研究有一定的方法论价值。  关键词:动名词;认知语义;物象化;时、体;隐喻、换喻 中图分类号:H353.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论 就语义与认知的关系而言,“意义不是客观事物自身的原本属性,意义也不是客观事物 的直接描摹或镜象;语言的意义离不开与人的思维和认知的互动关系。”(L. Talmy 2000: 106)无论怎样进行意义推导,最终都会追溯到人的认知体系,“任何对意义和理性的充分 解释必须以既有生理和物质基础又有想象结构的认知为前提。”(赵艳芳 2000:24)换言之, “认知语义分析是认知科学中的认知分析方法与语言学中的语义分析方法在语义层面上的 对接。”(杜桂枝 2003:41)因而把认知跟语义分析结合起来研究十分必要。 认知的本质是利用知识来指导当前的注意和行为,它涉及信息的获取、表征、知识的存 贮、提取和调用知识进行推理等心理过程。对语言理解来讲,认知过程的主要环节是语义的 提取和利用知识进行语义推导,因而语义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本文拟以俄语动名 词为对象,对其所涉及的认知语义方面问题展开分析。动名词的认知语义其实本来就有动词 的认知结构为其基础,或者说动词的认知结构是相应的动名词的语义基础。W. Croft(1991: 26-48)在描写动词的认知结构时根据能量动力学原理提出了动词的驱动连锁模式(causal chain model)的假设:动词的认知分析会驱动相关内容的认知分析。反映在动词派生名词的 认知机制上,就是动名词构词参与语义分类和概念系统的梳理与组织,可以体现语言所标记 的基本值之间的固定关系,因而可以把新经验与旧经验联系起来。而且构词的内部形式、派 生动名词的理据性使人类的经验得以世代相传(Е. С. Кубрякова 1998:32)。在我们看来,俄 语动词派生出动名词 1 不仅仅是一种构词手段和构词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认知思维过程的独 特体现。它体现了思维过程、命题语义的简化与凝炼,是认知语义的一种表现,因为认知语 义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描写一个意义转换成另一个意义的类型和方式,也包括描写和分析语言 派生结构产生的语义变化方式、实质和类型等。对构词意义如同对词汇语义、句法语义一样, “起作用的是共同的语义机制。”( Е. В. Рахилина 1998:300)而动名词方方面面的信息内 容和它的实际运用等更是较为独特、全面地反映着认知语义机制。“从认知论的角度看,引 44 起词类变化的构词过程包含了语义过程,即词汇的语义派生、语义发展等。”(杜桂枝 2000: 79) Е.С. Кубрякова 对构词意义、称名理论有认知语义方面的专门研究,汉语界徐盛桓(2001) 从认知视角谈论语义现象“名动互含”时指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