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12届高三备考冲刺训练材料 现代文阅读专题广东省广州市2012届高三备考冲刺训练材料 现代文阅读专题.doc

广东省广州市2012届高三备考冲刺训练材料 现代文阅读专题广东省广州市2012届高三备考冲刺训练材料 现代文阅读专题.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东省广州市2012届高三备考冲刺训练材料 现代文阅读专题广东省广州市2012届高三备考冲刺训练材料 现代文阅读专题

2012年广州市高考备考冲刺阶段语文学科训练材料之三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美的要素。 B.在小说、戏剧、绘画、音乐等人的精神产品中存在的所有美的要素都可以在自然中找到。 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及创作的灵感。 D.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文人的物喜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E.自然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它们不可多得,不可再造,失去了就永不再来。 13.下列各项中,属于逻辑美的一项是                    (3分) A.朱自清漫步月下荷塘,受用“无边的荷塘月色”,获得了宁静之美。 B.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写人们登岳阳楼观景时产生的或悲或喜之情。 C.苏轼游庐山西林寺而感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梅花的气质风韵。 14.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4分) 15.作者说“并不是所有的山、水都能产生美感”的用意是什么?并作简要分析。(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清明不是节日 郭文斌 春分过后是清明。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 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这便是“清明”。 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 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唯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 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 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著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 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 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做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做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明”擦肩而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yongwxiaj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