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目标的解析与建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标的解析与建构.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目标的解析与建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标的解析与建构.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目标的解析与建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标的解析与建构

PAGE  PAGE 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标的解析与建构 黄 长 义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作为具有历史学科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课程目标既有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的要求,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本文借鉴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性质与特征,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三维立体目标体系。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标;三维体系 作者简介:黄长义,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北武汉 43007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的基本好转。但又必须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离目标要求仍然有较大差距。其中原因之一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的研究相对薄弱,忽视了课程目标对教育教学的指导和调控功能。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目标,一直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最为关键的准则”。因此,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研究,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实效的核心和关键。 (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标之所以会出现定位不清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长期以来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属性的认识不明确,从而导致课程目标定位模糊。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属性,目前学界的代表性观点大致有三种: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上来看是一门历史课程,但却不从属于历史学科的教学体系,而是一门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体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研究,从中找出规律,从而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当然属于历史学科的范畴;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是一门历史课,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明确将其定位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历史课。笔者认为,这三种观点都不甚准确,缺乏现代课程论思想,未能深刻理解课程的学科属性与功能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现代课程论将课程大体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四类。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它是以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综合课程也称广域课程,是整合若干相关联学科的内容而形成的一门综合学科的课程。核心课程也称问题课程,是以一定的问题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根据以上分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综合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通过对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伦理学、法律学等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而形成的课程体系,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德育性是这些课程的主要特征。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首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次与其它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又是一门有着鲜明历史学科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就专业学科属性而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当然属于历史学科的范畴。但与以培养史学专门人才的历史专业课程“中国近现代史”旨在培养学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不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面向全体大学生,不要求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方面展开全面系统的叙述和论证,而是重点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纲)与重大问题(要),帮助学生把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进而深刻领会近现代中国历史和人民“三大选择”的历史合法性,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确立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因此其教学目的不但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信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这种学科属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属性之间并非相互排斥,互不相容,而必须互为依托,相互支撑。首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历史学科属性要求我们在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规律的阐释中必须符合历史认识的求真原则,在教学中必须依托于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教育的规律。由“真”达“信”。否则,对历史规律、历史结论的论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但“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教学目的,决定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历史教育之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yongwxiaj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