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诲人不倦》.ppt

  1.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背诵7.8、11.22章。 2.掌握“习”、“趋”、“愤”,“与”、“素”、“诸”在文中的含义。 3.理懈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4.理解“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的句式特点。 5.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的教育观。 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敬”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简要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孔子教育名言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 引申为: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述而》) 解读:要选择好的并向其学习,若是不好的就要反省并改掉它。 引申为: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解读:对一件事确实是知道的,就说是知道;确实不知道的,就说明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引申为:虚心是知识的向导。 4.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解读: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引申为:教导人们行动要以礼为标准。 ………… ;诲人不倦;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诵读感知;1、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女与回也/孰愈 4、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5、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6、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作用(第1、2章) (17.2、17.3) 教育对象(第3章) (15.39) 教育内容(第4、7章) (7.25、16.13) 教学方法与原则(第5、8、9、11、12章) (11.3、16.13、7.8、5.9、3.8、11.22、17.19) 教师素养(第6、10、13、14、15章) (7.34、1.15、17.19、7.1、9.15);教育作用;子曰:“性[指人的性情、本性]相近也,习[习染]相远也[“……也,……也。”表示判断]。” 子曰:“唯[只有]上知[知:同“智”;上知:上等的智者]与下愚[下等的愚人]不移[改变]。”;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习: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2.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 3.莫如修仁义而习文。(《韩非子?五蠹》) 4.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本性》) 5.通书,习戎事。(《新唐书?张仲武传》) 6.鹰乃学习。(《礼记?月令》); “性相近,习相远”,所强调的是后天因素(教养)的作用,“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这里是说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因此,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 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性相近,习相远”这种观点。因为作为仁者,作为教育家,孔子更看重的是后天教养的一面,所以他苦口婆心地叮咛我们“学而时习之”,并现身说法。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这些都说明孔子是肯定教育的育人功能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e)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学记》);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语”,对此你作何理解?; 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