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波澜壮阔的移民大潮.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波澜壮阔的移民大潮.doc

PAGE  PAGE 6 波澜壮阔的移民大潮   走西口这一历史移民大潮,穿越了数百年的光阴,成为文明的印记。朝廷对蒙古地区的态度从封禁到开放,让许多人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于是,那么多怀揣梦想的山西人、陕西人和河北人,一生都颠簸在漫漫西去的淘金路上,其间的辛劳和酸楚,被寄托在一路孤独吟唱中的复杂感情,造就了一种悲切的西口民歌,传唱不衰……   从踏出走西口的第一步开始,就注定了一段艰辛而坎坷的征程。   在那个交通基本靠步行的年代,作为走西口主力军的贫苦大众,只能无奈而又坚定地选择风餐露宿,面对旅途中的重重险境,往往只能听天由命。荒凉、辽远的大漠不见人烟,一成不变的环境很容易让人失去方向感,若遇上风沙,还有被活埋的危险;恶劣的天气,对生活本就没有着落的人来说,无疑更是严苛的生存考验,但酷暑也罢,严寒也罢,面对风霜雨雪,他们只能咬紧牙关,默默祈祷;而更危险的,就是军阀土匪和豺狼野兽,随时可能让汉子们人财两空,曝尸荒野……   据说那时走西口的人,都会在启程前就给自己烧“离门纸”,表示一旦出了门,生死祸福便全由不得自己……   春去秋归“雁行客”持续数百年的移民大潮   早年,明、清两朝对蒙古地区防范较严,甚至长期采取封禁政策,防止百姓逾越。统治者一方面采取高压政策,把蒙民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加强统治,另一方面又禁止汉人到口外垦殖,对私自“出口”的汉人和招募汉民的蒙古地方官员给以严厉的惩处。清顺治年间,长城以北50里宽、东西约2000里长的地带被朝廷划为“禁地”,俗称“黑界地”,朝廷还明确规定:汉族农民不得逾越长城,进入鄂尔多斯牧地;而鄂尔多斯牧民也不能进入这块禁地,更不能越过长城进入汉人聚居的内地。   后来,随着清王朝统治地位日渐巩固,朝廷对蒙古地区的防范逐渐松懈,汉人进入蒙古草原的行为逐渐增加。最先通过“正当渠道”进入蒙古草原的汉人,是“绿营军”,他们主要来自明末农民起义军,后被清庭收编,作为地方治安部队。绿营军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就在营区开荒种地,逐渐招募一些汉人耕作。汉人中的一些穷苦百姓,就是这样开始逐步进入蒙古草原的。   到了康熙年间,蒙古地区社会趋于稳定,牧区水草丰盛,牲口肥壮,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其他各种商品相对缺乏,单凭畜牧业并不能直接改变蒙古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很难抗衡灾荒年份缺少粮食的打击,人们逐渐意识到开垦土地、种植庄稼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灾荒不断,加上八旗贵族在华北地区实行“圈地令”,造成大批农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在这样的背景下,口外大片未开垦的土地无疑对口内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只是碍于朝廷禁令,大批难民只能遥望口外的土地,只有少部分胆大者铤而走险,偷偷越过关口。   一直到康熙末年,朝廷终于批准了鄂尔多斯贝勒松普“招募内地人合伙种地”的请求,允许在原勘定50里宽的“黑界地”内,划出20~30里宽的“白界地”作为垦殖界限,允许招募汉人耕种。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开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才是走西口的“序章”。不过出于政治考虑,清政府对走西口的民众仍有限制,而且设立了相当严格的盘查关卡,所以在这段时间,走西口的人大多是季节性出边,他们春出秋回,被称为“雁行客”。   此后,移民大潮愈演愈烈。到了雍正时期,朝廷实行“借地养民”政策,允许内地灾民前往口外蒙古地区开垦谋生;乾隆年间再次重申:“如有贫民出口者,门上不必阻拦,即刻出发”,于是,不少“雁行客”逐渐定居口外;嘉庆年间,走西口进入高潮,汉人在口外地区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到19世纪末,清政府对蒙古地区实行全面放垦的政策,此时“出口垦荒者,动辄以千万计”,从此,走西口再也不受阻止和干涉了,及至民国时期,走西口的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此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甚至时至今日都还有人陆续走西口,直到1956年实行农业合作化以后,人人有地可种,有活可干,大规模的走西口活动才逐渐停息。   风雨飘摇的艰辛旅程“闯十趟关东不如走一回西口”   翻开历史,我们很容易找到许多关于走西口路上的艰辛故事。可以想见,有多少怀揣梦想的山西人、陕西人和河北人,一生都颠簸在漫漫西去的淘金路上,当时的交通那样落后,邮传那般不便,其间的辛劳和酸楚,徒留给后人一声声长叹。   去口外谋生的人,大多是穷苦农民,他们根本无力购置行装,往往是单身一人,肩挑一根扁担,一头捆扎着简单的铺盖,一头捆扎干粮。这根扁担不仅用于挑行李,还可当做武器,用来对付饿狼和野狗,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还可以成为安营扎寨必备的“房梁”;铺盖简单到了极点,有的是一条破被,有的是一条旧毡,还有的只是一件满是补丁和破洞的大皮袄,白天当衣服,晚上当铺盖;所带的干粮也很简单,生的小米,熟的糠炒面,大多数人整天食不果腹,饥寒交迫……   蒙古民族习惯了逐水草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