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古代教育史.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古代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 1教育制度 从汉代到清末我国采取了什么教育制度,试用现代教育理论加以评析。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从汉代到清末,我国采取的教育制度主要有选士制度、官学制度、私学制度和书院制度。下面笔者对这四种制度加以简要阐述,并尝试用现代教育理论加以评析。 第一,选士制度。不论是汉代之前“士”阶层对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的影响,还是汉代之后,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促进儒经学习和教育发展,亦或是隋唐后的科举制成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指挥棒等等,都说明了选士制度始终与教育休戚相关。下面笔者将对其历史沿革进行梳理。 1、西周时期,大夫以上的爵位和官职是世袭的,大夫以下的低级职务才是挑选士来担任的。西周的士是贵族的最低层,是军队的骨干,是武士的通称。选士的基本方法是乡里来荐举,就是所谓的乡举里选。被乡里荐举出来的人叫秀士。秀士由诸侯贡献于天子,入大学学习。学成以后,天子考试其射艺,然后授予官爵。 2、战国时期的士,主要指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士的来源有没落的贵族王宫,还有庶民子弟掌握文化知识上升为“士”人。能否大胆使用有才干的士人担任重要职务,是各国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士”阶层则不事生产,达则做官,穷则退而为师。对士的重用,提高了士的社会地位,有利于私学,有利于教育和学术发展,为百家争鸣储备人才基础,为社会造才。 3、汉魏六朝察举制。汉代京师开办太学,由郡国选送博士弟子入太学学习,由太常选拔。然后据考试优劣授予郎中、文学掌故等官职。汉武帝时,选士的另一条途径是察举,即由公卿、列侯、郡国守相等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后经考试(对策)。察举的科目,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秀才、孝廉、明经等。董仲舒便是在三次对策中提出其三大文教政策:兴教化、独尊儒术、改革选官制(举孝廉)。孝廉即孝悌力田和廉正,汉武帝之后,正式成为选举科目,选出者为秀才、茂才。第三条途径是征辟,即州郡地方官或某些有名望的士人,可以直接征辟幕僚。此外,还有童子科,即12至16岁的儿童,经考核优异者进入太学读书或做官。 评价:对巩固封建统治作用巨大,一方面,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为国家选拔人才;另一方面,减少统治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巩固儒家独尊的地位,促进儒经学习和教育发展。但是,汉代的察举,实权掌握在公、卿、守、相手里,所举的科目,又以道德品行为重,考试虽间有使用,但不受重视。此种方法易产生众多流弊。 4、魏晋以后,察举制度发展为九品中正制。在中央设中正官,按九品定级,朝廷按品授官。九品中正制将选士权收归中央,按“品”即家世,“状”即才德,分九等,按品授官,其实是大地主阶级内部分配政权方式,巩固氏族门阀。但初实行时唯才是举,选贤任能,在当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5. 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和辟举制,大小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命,选士既不须州郡的荐举,也不经中正的评定,而是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甄别选用。这便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隋炀帝设“进士科”为科举制产生标志。 6.唐代继承并大大发展了隋代创置的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是皇帝临时诏令设置的科目。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应试者以明经和进士二科最多,唐高宗以后,对进士科尤为重视。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并送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的通称举人。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吏部复试。从武则天开始,又有武举之设,由兵部考试。 评价:1.选士受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2.笼络了中小地主、平民和广大知识分子,巩固统计基础。3.使官员队伍有效的补充新生力量,增加国家活力。4.规范以学习、修养内容,促进思想统一。 7.宋代对科举制度作了不少重要的改革。第一,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解)试、省试和殿试,殿试后,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 ,由此提高及第者地位和待遇。第二,扩大了科举取士名额,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第三,设“糊名”“誊录”等,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8.辽代的科举制,专为汉人而设。考试分乡试、府试、省试、殿试几种。 9.元代科举考试,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开,重经义而轻诗赋。 10、明清是科举制度极盛的时期,也是走向衰亡的时期。明清科举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校和科举更紧密地结合,科举必由学校,进学校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清学校有两种:1.国学和府、州、县学。国学是中央一级的学校,府、州、县学是地方学校。国学初名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贡生是由府、州、县学的生员中选贡的。2.府、州、县、卫设立的学校,一般称为郡县学,也称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yongwxiaj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