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_玉米_大豆和小麦_玉米_甘薯套作的氮素吸收利用及氮肥残效研究小麦_玉米_大豆和小麦_玉米_甘薯套作的氮素吸收利用及氮肥残效研究.pdf

小麦_玉米_大豆和小麦_玉米_甘薯套作的氮素吸收利用及氮肥残效研究小麦_玉米_大豆和小麦_玉米_甘薯套作的氮素吸收利用及氮肥残效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麦_玉米_大豆和小麦_玉米_甘薯套作的氮素吸收利用及氮肥残效研究小麦_玉米_大豆和小麦_玉米_甘薯套作的氮素吸收利用及氮肥残效研究

草 业 学 报 第 卷 第 期 34-44               20   6 年 月 2011 12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Vol.20,No.6 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的 氮素吸收利用及氮肥残效研究 雍太文,向达兵,张静,万燕,刘卫国,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 温江 611130) 摘要:采用15 N 土壤稀释标记法研究了“小 麦/玉 米/大 豆”和 “小 麦/玉 米/甘 薯”(以 下 简 称 “麦/玉/豆”和 “麦/玉/ 薯”)在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下的氮素吸收利用及氮肥残效。结果表明,不分隔与完全分隔相比,2 种体系的小麦植 株15 N 当季吸收量和回收率提高,土壤残留15 N%丰度及总 N 含量降低;“麦/玉/豆”的玉米植株15 N 当季吸收量和 回收率提高25.16%和25.16%,玉米土壤残留15 N%丰度及总 N 含量提高13.89%和10.15%,“麦/玉/薯”的则分 别降低15.98%,15.99%,17.37%和5.19%;大豆植株的15 N 当季吸收量和回收率、土壤残留15 N%丰度降低,土壤 总 N 含量提高3.03%;甘薯植株的15 N 当季吸收量和回收率提高,土壤残留15 N% 丰度和总 N 含量降低 0.91%和 4.95%。在利用前茬作物残留在土壤中的15 N 时,“麦/玉/豆”的小麦、玉米对残留15 N 的吸收量与回收率高于“麦/ 玉/薯”的小麦、玉米;大豆对前茬小麦、玉米残留15 N 的吸收量与回收率低于甘薯,对前茬大豆残留15 N 的吸收量与 回收率高于甘薯。“麦/玉/豆”较“麦/玉/薯”更有利于作物间氮素的转移、周年氮肥的高效利用和土壤肥力保持。 关键词:小麦/玉米/大豆;套作;氮素吸收;氮肥残效;15 N 稀释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S510.62;S143.1   :A   :1004-5759(2011)06-0034-11 * 中国南方旱地以间套多熟种植为主 麦 玉 薯 和 麦 玉 豆 是该地区 种主要的旱地多熟种植模式 尤其   ,“ / / ” “ / / ” 2 , 是“麦/玉/豆”模式集禾本科与禾本科、禾本科与豆科套作为一体,能有效实现土地的用养结合和养分互补,有效 解决了农作物间争地、争肥、争劳动力的矛盾,正在成为中国南方多熟制地区推进环境友好、经济可行的农业可持 续发展主体模式[1,2]。 国内外研究表明,豆科与禾本科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能显著提高禾本科作物的产量和氮素吸收量[3-5] 以及后作的氮素利用效率和对前作的残留氮素利用[6],其作用机理在于一方面间套作体系中作物在资源利用上 占据不同生态位 豆科作物利用 非豆科作物利用

文档评论(0)

zyongwxiaj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