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_生态学基础第三章种群生态第三节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_生态学基础第三章种群生态第三节
第三章种群生态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生物在自然界长期发育与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以食物、资源和空间关系为主的种内与种间关系。生物的种内与种间关系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过去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多局限于从光、温、水及养料的竞争等方面去考虑。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这方面的研究亦愈来愈深入。大量的事实表明,生物的种内与种间关系除竞争作用外,还包括有多种作用类型,是认识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重要特性。一般而言,同一种群内个体间的联系比同另一种群个体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一、种内关系
在种内关系方面,动物种群和植物种群的表现有很大区别,动物种群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等级性、领域性、集群和分散等行为上;而植物种群则不同,除了有集群生长的特征外,更主要的是个体之间的密度效应。
1.植物的密度效应
植物的密度效应反映在产量和死亡率上。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与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种群的密度效应是由矛盾着的两种相互作用决定的,即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凡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都起着调节作用,种群的密度效应实际上是种群适应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作为构件生物,植物生长的可塑性很大,这种可塑性一方面表现在个体的生长对外部非生物环境的响应,另一方面与群体其他个体之间共存状态有密切关系。如在植物稀疏和环境条件良好情形下,枝叶茂密,构件数很多;相反,在植株密生和环境不良的情况下,可能只有少数枝叶,构件数很少。植物的这种效应,已发现有两个特殊的规律,即“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和“一2/3自疏法则”。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种群的密度如何,其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对车轴草,按不同播种密度种植,在同等肥力的地方,并不断观察其产量,发现62天后产量和密度呈正相关,但最后的l81天产量与密度变化无关,即在很大播种密度范围内,其最终产量是相等的。可用模型描述为:
Y-W×d=C
式中,Y为总产量,W为平均每株重,d为密度,C为常数。
最后产量平衡现象的生物学意义是:在稀疏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很容易获得资源和空间,生长状况好,构件多,生物量大;而在密度高的种群中的个体,由于叶子相互重叠,根系在土壤交错,对光、水和营养等的竞争激烈,个体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从而更合理地利用资源。
(2)一2/3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了,于是种群出现“自疏”现象。由于产量恒定,随着种群中单株的增重必然出现密度下降,其关系可表述为:
式中,W为平均每株重,d为密度,C、a为常数。两边取对数,表示为密度与单株平均重的关系:
lgd=lgC—algW
英国生态学家J.L.Harper等对黑麦草的研究发现,自疏斜率a为一2/3,White等对80多种植物的自疏作用进行测定,都表现出一2/3自疏现象。
“最终产量衡值法则”和“一2/3自疏法则”都是经验法则,对后者,尚未有圆满的解释。对于动物、植物都存在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①种内竞争食物或领地,如植物对光、养分、水分的竞争;动物对领地、食物、鸟对巢穴的竞争等,种群密度越大,食物与领地的竞争越激烈。
②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反馈控制作用。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反馈控制作用,捕食者随猎物种
群的增长而增加,当捕食者种群达到一定程度时,猎物种群就显得不足,继续捕食,猎物急剧下降,反过来又限制了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③致病病原菌和寄生生物种群的影响,它们随着被感染生物或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2.动物的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1)领域性
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呜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具领域性的种类在脊椎动物中最多,尤其是鸟兽,这些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最复杂。但某些节肢动物,特别是昆虫也具领域性。保护领域的目的主要是保证食物资源,营巢地,从而获得配偶和养育后代。对各类动物的领域性表现、领域大小及其动态、行为和标记方式,以及与环境因素间的关系等方面已有很多研究,文献十分丰富。
(2)社会等级
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社会等级形成的基础是支配行为,或称支配一从属关系。例如家鸡饲养者很熟悉鸡群中的彼此啄击现象,经过啄击形成等级,稳定下来后,低级的一般表示妥协和顺从,但有时也通过再次格斗而改变顺序等级。稳定的鸡群往往生长快,产蛋也多,其原因是不稳定鸡群中个体间经常的相互格斗要消耗许多能量,这是社会等级制在进化选择中保留下来的合理性的解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工程成本培训(终)工程成本培训(终).ppt
- 工程测量中级放线工A卷-13.5.7工程测量中级放线工A卷-13.5.7.doc
- 先行一步----八年级(下)科学同步测试先行一步----八年级(下)科学同步测试.doc
- 先秦时代旧卜护先秦时代旧卜护.pdf
- 先行一步-----八 (下)科学同步测试卷先行一步-----八 (下)科学同步测试卷.doc
- 先秦礼乐文化与_周颂_农事诗的历史演变_姚小鸥先秦礼乐文化与_周颂_农事诗的历史演变_姚小鸥.pdf
- 工程测量员理论四级03工程测量员理论四级03.doc
- 工程咨询、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监理之间的关系工程咨询、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监理之间的关系.ppt
- 山东省潍坊市2015年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答案)山东省潍坊市2015年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答案).doc
- 先行一步--八(下)科学同步测试先行一步--八(下)科学同步测试.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