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角度论英译汉中的“同构现象”(矿大学报2010-4).doc

从功能对等角度论英译汉中的“同构现象”(矿大学报2010-4).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功能对等角度论英译汉中的“同构现象”(矿大学报2010-4)

PAGE  PAGE 7 从功能对等角度论英译汉中的“同构现象” 摘要:“同构”在翻译实践中比比皆是,可视为一种归化翻译。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看来,它属于功能对等的范畴。鉴于翻译在本质上是无法实现绝对或完全对等这一事实,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尊重目的语读者的前提下“同构”在翻译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文章同时指出,“同构”翻译策略很好地体现了“翻译即交际”这一原则,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该翻译策略是实现本族语文化与源语文化对话的有效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跨文化交际活动。文章还指出,运用“同构”策略翻译时所损失的信息可以通过使用各种补偿手段来进行弥补,从而尽可能多地传达出源语所包含的信息。 关键词:同构现象,功能对等,归化,跨文化交际 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英译汉的“同构现象”是目前译界成果较少的一个学术领域,除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等在其著述中有所论述所,“同构现象”在翻译领域鲜有提及。究其原因,其一是“同构现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对等”;其二是当前翻译理论研究重点已经转向文化,从关注源语向关注目的语过度,关潜藏着某种回归语言学范式的趋势。“同构现象”虽然不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问题,但其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首先,“同构”与功能翻译观存在着思想上的统一性;其次,“同构”的核心要素即“类像性”(iconicity)符合交际翻译的需要和原则。更多地关注目的语读者,从功能翻译视角能给予其更多的解读,即运用功能对等理论解释翻译中的同构现象是可行的。需要指出的是,同构并不适合所有的翻译活动,它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它的指向是语用的,更多地关照目的语读者。本文重点从这一角度切入探讨同构在翻译中应用。 一.同构、功能对等及相关理论和概念 同构是一个生物学或数学名词。根据美国普利策奖获得者、认知科学家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D. R .Hofstadter)的定义:当两种复杂的结构能够互相影射时,就说它们是同构的。通过这种方式,一个结构中的每一个部分在??一个结构中有与之对应的部分,这里的“与之对应”指的是在各自的结构中,两个部分所起的作用相似。(The word “isomorphism” applies when two complex structures can be mapped onto each other, in such a way that to each part of one structure there is a corresponding part in the other structure, where “corresponding” means that the two parts play similar roles in their respective structures.)[1] 比如说,一副标准的、背面为绿色的52张扑克牌和一副标准的、背面为棕色的52张扑克牌,尽管它们有各自不同的背面颜色,但这两副牌在结构上却是同构的,即如果我们想玩牌,不管选择哪一副牌都可以。“同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辨别和讨论对等问题非常有效的策略。事实上,同构的概念只是符号学中类像性概念(iconicity)的一个延伸。同构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符号系统中,如阿拉伯数字1,2,3,罗马数字I,II,III和汉语中的一,二,三,这些数字在各自的符号系统中尽管形式各异,但功能却是完全相同的。 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在谈到翻译的性质时,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这是对他早期提出的“动态对等”概念的一个完善。不同于后者中的“以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前者强调“不但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2] 受语用学的启发,以卡塔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和汉斯?弗美尔(Hans Vermeer)为代表的翻译功能派对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进行了发扬光大,使其灵活性和适用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们认为,翻译是怀有具体交流目标的人所采取的一种行动,即“文本的目的”(the text’s Skopos)。[3] 克里斯蒂安妮?诺德(Christiane Nord)甚至认为,Skopos原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The ends justify the means)。[4] 功能主义翻译观体现了语用学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即交际原则。功能派翻译家认为,译者根据受众/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和需要,可以选择忠实于原文精神,或者选用一种逐字翻译策略,抑或增加、删除或更改他们认为适合的信息。正如埃德温·根茨勒所指出的那样,功能翻译理论打破了长期以来困扰译界的直译和意译的二元对立,使得译者在特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