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反贫困的经验和杨巧红陈志新.doc

六盘山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反贫困的经验和杨巧红陈志新.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盘山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反贫困的经验和杨巧红陈志新

PAGE 8 —  — PAGE 9 —  — 六盘山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反贫困的经验和 典型案例研究 杨巧红 陈志新 (宁夏社会科学院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宁夏六盘山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主要集中在宁南山区,该地区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也是开创中国开发式扶贫方式的“三西”地区之一。20多年来,宁夏政府和人民为脱贫致富创造性实施多种政策,如吊庄移民、教育扶贫、旅游扶贫、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等,为国家扶贫开发付出了不懈努力。 关键词:六盘山 集中连片困难地区 反贫困 经验 2010年6月29日颁布实施的《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六盘山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态脆弱、经济落后、贫困程度深,要全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工程,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宁夏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我们通常使用宁南山区的概念,覆盖宁夏固原市的原州区、彭阳县、隆德县、西吉县和泾源县,吴忠市的同心县和盐池县,中卫市的海原县。该地区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也是开创中国开发式扶贫方式的“三西”地区之一。 一、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 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成因复杂,如下图所示: 生态环境恶化 耕地 “广种薄收” 贫困 农业投入少 灌溉体系落后 开垦荒山种地 人口承载力降低 人口增长快 劳动力需求量大 土地投入产出低 生态环境易破坏 生态意识滞后 家庭负担重 教育投入少 劳动力素质低 掌握农业技术能力弱 自我发展能力弱 经济发展缓慢 农业投入产出低 市场发育程度低 外来投资少 经济发展慢 掠夺式经营 生态环境恶化 投资环境差 经济发展 能力弱 财政不能自给 贫困面大 返贫率高 反贫困能力弱 生态治理难度加大 水资源紧张 “十年九旱” 经济实力弱 民间投资少 劳动力转移困难 难难 六盘山区贫困成因分析图 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系统的不良循环,导致该地区最终陷入“环境脆弱——贫困——掠夺资源——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的“贫困陷阱”而难以自拔。成因图的左下角,就是被称为Poverty(贫困)—Population(人口)—Environment(环境)的“PPE怪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带,其人口数量确实是在逐步增大的。以六盘山地区的固原市为例,1949年的人口密度仅为29人/平方公里,而到了1992年达到101人/平方公里,2003年达到了112人/平方公里,超过干旱地区人口密度7人/平方公里的极限值的16倍。而且,该地区的人口增速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图中右上角显示的是六盘山区经济系统的不良循环。该地区由于贫困人口的大量存在,经济实力弱,无论是民间还是当地政府的开发投入都明显不足,国家和自治区的投入也有限,这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当地长期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能提供的商品数量有限,且主要为原料产品;农民由于年均纯收入较低,购买力很弱,导致本地市场狭小;该地区又远离其他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地区,商品运输成本高,市场封闭性强,进而导致该贫困地区商品经济不发达,仍然以农业经济为主。有限的市场容量和低下的居民购买力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对投资的吸引力。同时地方财政收入远远不足以弥补地方财政支出。拮据的财政状况严重影响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更无力投资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这样最终加剧了区域贫困状况。 二、宁夏反贫困的典型经验 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大规模反贫困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国家实施的“三西”扶贫政策。经过28年坚定不移大规模的反贫困,该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在反贫困的进程中也摸索创新了许多经验。 1.移民扶贫。打破形成贫困的恶性循环就是抓住了反贫困的核心,人口承载力是高六盘山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 “吊庄移民”是宁夏开创性的反贫困方式。上个世纪80年代,按照“山川共济”的原则,在生存条件恶劣且人口承载量已远远高于国际人口承载临界指标的宁夏六盘山地区实行向宁夏北部川区及山区的扬黄灌区“拉吊庄”(即将整个庄子整体搬迁异地的方式)的移民工程,宁夏成为最早开展吊庄移民的省区。这实际上是生态移民的形象说法。20年来,宁夏已在引黄、扬黄灌区开发土地83万亩,建设移民基地25处,搬迁安置西海固山区贫困移民32万多人,加上新灌区就地旱改水人口8.4万,移民基地人口已近43万。 从1983年,“拉吊庄”开始,宁夏采取自愿搬迁和整村搬迁两种方式,创立了多种移民开发的形式,有以隆湖、芦草洼为代表的城郊型移民吊庄;以大战场、马家梁为代表的农业移民吊庄;以华西村、闽宁村为代表的东西合作移民吊庄。这些吊庄从建设伊始就按基础建设、村镇规划、土地开发、产业经营同步推进,创造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