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蜱类宏观生物学、危害及预防
; 报告内容; 蜱类宏观生物学、生态学;一、蜱类概论;一、蜱类概论;二、蜱类的吸血特性;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例如,长角血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乳房,次为肩胛部。
;蜱类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硬蜱的若蜱只有1期,发育阶段经历三次吸血二次蜕皮;软蜱的若蜱经过1~4期不等,因种类或生活条件而异。;三、蜱类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三、蜱类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三、蜱类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三、蜱类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 雌蜱饱血后产卵,硬蜱一生产卵一次,饱血后在4~40天内全部产出,可产数百至数千个,因种而异。软蜱一生可产卵多次,一次产卵50~200个,总数可达千个。 ;形态:硬蜱与软蜱区别 ;生态习性:硬蜱、软蜱区别; 一般种类多在春季开始活动,如长角血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全沟硬蜱等;也有些种类在夏季出现成蜱,如残缘璃眼蜱。活动的季节周期因种类而不同。软蜱因多在宿主洞巢内,故终年都可活动。
昼夜节律随地表温度而异。; 蜱类分布于陆地所有的自然地带(包括南极),多数种类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硬蜱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有关。;宿主寻觅:草原革蜱(哈氏器)15米开始感受,10米时蜱伺机等候,5米时四肢平展为进攻姿态。全沟硬蜱则表现为两只前腿平伸。;蜱多数在栖息场所越冬,硬蜱可在动物的洞穴、土块、枯枝落叶层或宿主体上越冬;软蜱主要在宿主住处附近越冬;越冬虫期因种类而异。
滞育是蜱类适应不良环境的一种重要生存策略,也是影响生活史长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滞育随着季节变化,有规律地发生在某些或某个发育阶段,因种属不同而异。诱发蜱类发生滞育的因素很多,包括生物因素(如吸血、激素)和环境因素(如光周期、温湿度、纬度和海拔等)。
蜱类寻找宿主和叮咬吸血是依靠化学感觉,是对人类和家畜等宿主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皮肤分泌物的反应。蜱类的交配行为和聚集行为也是靠化学感觉,它们靠蜱类分泌的信息素或称外激素进行。 ; 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等,国内分布于17个省市;
传播巴贝斯虫、泰勒虫、立克次体及新布尼亚病毒等;
严重危害人畜健康;长角血蜱宿主选择
通过宿主体调查发现长角血蜱幼蜱、若蜱和成蜱主要侵寄羊体,在牛体和狗体也有少量寄生。 ;自然条件下长角血蜱若蜱3月份出现,9月消失,高峰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成蜱4月份出现,9月消失,高峰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幼蜱于6-10月活动,高峰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拖旗法;2、宿主体表检拾蜱类(寄生蜱);;蜱传疾病及其危害;已有报到的蜱传疾病;一、蜱的危害;1、直接危害
吸血:贫血、消瘦、发育不良,叮咬部位痛痒、不安、发炎
“蜱瘫痪”:有些雌蜱在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能抑制肌神经乙酰胆碱的释放,造成运动神经传导障碍,引起急性上行性的肌萎缩性麻痹,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蜱瘫痪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二、蜱传疾病;⑶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伊朗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 persica),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包柔氏螺旋体(B.latyshevy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卵传递。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⑷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B.burgdorferi)。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我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啮齿动物为贮存宿主。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⑸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由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蜱虫为其传播媒介。该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等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而死亡。该病死亡率在10%至30%之间,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除被蜱虫叮咬外,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也可能被感染。该病呈地方性流行,多分布于丘陵地带;“蜱虫病”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季节高峰在5月至6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二、蜱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