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7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注解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4. 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5.认识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是不同的,因而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分割法,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大量的微粒构成的。
2.采用凝聚合成法让学生体会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建立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逐步培养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点
1.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认识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是不同的,因而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难点
通过物质的宏观表象,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讨论交流】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点拨】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讨论交流】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点拨】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讨论交流】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点拨】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
【讨论交流】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点拨】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
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提问】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点拨】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注解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点拨】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点拨】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9.12解说.doc
- 《Java就业培训》_张孝祥探究.ppt
- 5.5电能的输送(优秀)学案.ppt
- 《PLC可编程控制》第四章-1探究.ppt
- 案例应试指导试题.ppt
- 5.Hadoop中的数据库学案.ppt
- 《爸爸的花儿落了》(59页)探究.ppt
- 《爸爸的花落了》修改探究.ppt
-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崔忠圻版)东北大学解说.doc
- 金鑫路(下湾路-金田大道)道路工程绿化施工解说.doc
- XX T 1149.11-2010 内燃机 活塞环 第11部分:楔形铸铁环正式版.doc
- XX T 1149.13-2008 内燃机 活塞环 第13部分:油环正式版.doc
- XX T 1149.12-2013 活塞环楔形钢环正式版.doc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全册教学课件.pptx
- 2025年春新北师大版8年级物理下册全册课件.pptx
- 2024年新人教版8年级上册物理全册课件.pptx
- (新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大单元教学 课件(共9课时).pptx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醉翁亭记课件省公开课一等奖新课获奖课件.pptx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章末整理与复习习题省公开课一等奖新课获奖课件.pptx
- 外研版三年级英语下册期末复习单词专项.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