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乐秋乡苗族民俗志.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乐秋乡苗族民俗志

PAGE  PAGE 11 乐秋乡民俗志(苗族) 一、乐秋乡苗族居住的基本情况 2008年末,乐秋乡境内世居苗族分布于4个村委会15个自然村,有196户733人。苗族居住地多是同为一个支系者各居一片,同宗的近代家支自成一村。民国时期,苗族无固定的居所,每一居住点的苗家都未超过5户,单户独居者较普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苗族的自然住村,不论聚居和杂居,其住户仍变化不大。目前,乐秋乡最大的苗族村落下大湾自然村也只有29户,而且是由相距1至2公里的3个自然居住点组成。 乐秋乡苗族居住情况表 村委会名称自然村名称户 数人口数系 属居住情况 乐 秋晒肚皮31103白聚居五里窝2394青、白聚居下大湾29118白聚居瓦午下村 15 56白苗、彝、汉杂居打比妈白苗、彝、汉杂居 麻 栗目付地1868白聚居罗果苴932白苗、彝杂居阿去觅518白苗、彝杂居 联 合拉妈苴上箐27103白苗、彝杂居拉妈苴中村312白苗、彝杂居拉妈苴下村1123白苗、彝杂居黄草坝411白苗、彝杂居上 虎新营山519白聚居 东 升老四度1559白聚居建设村11白苗、彝杂居合 计196733二、乐秋乡苗族的渊源 乐秋乡居住的苗族多属白苗支系,多为罗姓和杨姓,迁入南涧县居住最早。据杨姓口传,迁入至今已300多年。首入南涧时,在清康熙中叶后期。这支苗族人,是明崇祯三年(1630年),以贵州苗民为主,系滇、川、黔、桂的壮、彝等族人民英雄联合起义失败后被迫迁入云南。清康熙末、雍正初,在所谓“云贵大患,无如苗蛮”的反动思想支配下,清政府对苗族的统治极为严酷。故由贵州迁入云南的这支苗族经滇南然后沿把边江上溯进入南涧县境。最初,落脚于无量乡木板箐。后来,又循把边江源沿无量山主脉上移。曾游居过宝华镇的核桃箐、阿克塘,拥翠乡的铁厂、瓦午,碧溪乡的凤仙、汉江河、桂花箐、赖字打比等地。继而又北上至无量乡首部的乐秋乡地区,并以此为中心而四散游居。 今乐秋乡境内的苗族群众,自清代康熙时迁入南涧县境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3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一般都经过七八次搬迁,有的个别家族则经过十三、四次的游居。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苗族群众才全部定居下来。 三、苗族的狩猎民俗 (一)狩猎沿革 苗族群众由清康熙时迁入南涧县境内至今,其经济形态依序经历了以狩猎为主、半猎半耕、农耕为主3个阶段。苗族群众迁入初期,因没有土地作生产资料,仅凭传统的狩猎技能、靠猎取禽、兽维持生存。当时,苗族群众使用的生产工具很粗简,每个家庭一般只有弩、箭、网扣、砍刀、小刀以及简易的手工织麻机。其住所选取在兽类较多而又易于捕获的林谷间,具备这种条件的地带,往往地势特殊,气候多变,不但不能种庄稼,除猎狗外家禽家畜也难以饲养。他们以古老的弩箭等工具,在雨雾特别多的深山老林中,猎取出没无常的野兽,不但难以保证常有收获度日,遇到虎、豹或被打伤的凶猛兽类的反扑,人们还有致命的危险。这种游猎生活,苗族群众经历了约两代人(时约清康熙末至乾隆中期)。清乾隆末期,苗族群众的狩猎活动,给原住于山谷间的兄弟民族村寨大大地减少了庄稼、人、畜受野兽的危害。加之,苗族人又发挥了他们世传而独特的医药技能,热忱为当地群众人、畜医治疾病等。从而,苗族与兄弟民族之间逐渐结就了笃厚的友谊。这样,苗族群众逐渐选取了气候较暖、地势较缓并与兄弟民族村寨较近的地方定居,开始农耕和饲养家禽家畜。此种状态,历时近200年。苗族群众的耕作方式由刀耕、锄耕及向犁耕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苗族群众有了受国家法律保障的土地耕种,从而,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得以安稳地从事农业为主的生产。偶有猎获兽体上药用物和皮张等,均可交售国营收购部门并获得合理的价格。随着农业的发展,同时,为遵守对珍禽异兽的保护,苗族群众狩猎活动虽然时有所举,但仅只是娱乐性活动而不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狩猎的组织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族群众的狩猎活动是维持生存的主要方式,当时由于猎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较好,在狩猎过程中,不对猎物以及环境做任何要求,无论飞禽走兽,大到虎、豹、野牛、熊等凶猛兽类,小到松鼠、麻雀等乖巧动物只要撞上了都不放过,能捕捉到野生动物即可。 苗族的狩猎活动一般由经验丰富、枪法好、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猎手发起和组织,负责组织整个狩猎活动。参加狩猎活动的村民必须按照组织者的要求执行,严禁私自作出决定。对新猎手的培养要用较长的时间,在选择过程中,要对猎手的反应能力(眼、耳等)、心理素质、人品进行综合考虑。 组织猎狩活动前,各猎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