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口分布状态是在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
人口分布状态是在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繁衍子孙后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从一开始,它就不是一种纯自然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同动植物的地区分布是有本质区别的。恩格斯曾指出:“正如学会了吃一切可以吃的东西一样,人也学会了在任何气候下生活。人口分布在所有可以居住的地区,人是唯一能独立自主地这样做的动物。” HYPERLINK /Resource/Book/Edu/JXCKS/TS090037/0023_ts090037.htm \l _ftn1 ①因此,影响人口分布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布局特点。但这一切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基础,无论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在将来进步到何种程度,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此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人口分布也受着历史因素的巨大影响,任何一个时期的人口分布现状,都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变革,对于中国???样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情况尤其如此。
总之,人口分布是在社会、经济、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迁移,不断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当然,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又总是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发生作用。所以,应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们。
?
1.自然环境
?
自然环境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它提供了人类基本的生存空间,并是人们创造一切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源泉,无论什么时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个自然基础。所以说,人就是劳动和大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在古代,当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人们不得不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品和其它生活资料为生时,人口分布受着自然环境的极大影响。中国的腊玛古猿和元谋猿人的化石都发现于南方,这不是偶然的,显然是由于在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比北方更易于谋生,这里的天然食物较多,又没有寒冷的威胁。只有当人们掌握了火以及狩猎、捕鱼技术后,才有可能向更广阔的地区迁移,北京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增强了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自然环境仍然是生产和生活赖以进行的基础,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自然条件的优劣以及自然资源的多寡,都直接影响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当1万多年前,中国出现了最初的农业以后,黄河中下游的平原低丘地带逐渐发展成为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这与当地温暖半湿润的气候,疏松肥沃的土壤,平坦及排水通畅的地形,一句话,有利于黍、稷等旱作生长的优越自然条件,显然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说来,只要有可能,人们总要选择那些气候良好、水源可靠、土地平坦肥沃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居留地,在这里用同样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人口也易于繁殖起来。在那些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人们纵然能够适应下来,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局限,这对农业生产影响尤其显著,人口也难以增殖。中国确有一些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最典型的就是藏族,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世界屋脊”上,那里气候干寒,空气稀薄,许多地方直到现在仍无法开发利用。藏族同胞虽然养成了对于高原环境独特的适应性,但由于自然条件的种种限制,对生产力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其人口数量在多少个世纪中一直处于停滞和萎缩状态,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与自然环境也并非无关 HYPERLINK /Resource/Book/Edu/JXCKS/TS090037/0023_ts090037.htm \l _ftn2 ①。相反,中国东部、南部广大地区,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热资源丰富,土层深厚肥沃,农民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广泛种植了稻、黍、麦、菽、稷、粟、麻、桑、瓜、果等多种农作物,耕地面积数量及农业生产水平长期居于世界的最前列。这一广大地区很早就发展成为突出的人口稠密区,历千年万载而不衰,于今更是方兴未艾,如果没有一个相对优越而稳定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这一切显然是难以想象的。
整个自然环境中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很多,它们彼此都是相互联系的,为方便起见,现分述如下:
(1)地形本书前文曾指出,中国人口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平原和丘陵地带,随着海拔高程的上升,人口密度迅速下降,这个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其基本原因就在于气温和气压场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它直接制约着人体的生理机能。对某些人来说,在海拔1800米高度即可出现高山反应,超过4000米就可能因气压过低而造成死亡。一般说来山地和高原上的气候与同一地带的平原相比,都具有寒冷、风大的特点,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要降低0.5~0.6℃。随着高度增大,积温逐渐减少,生长期越来越短。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升高100米,≥10℃积温减少150~200℃,持续时间减少3~6天。再加上土层瘠薄,交通困难,不仅农业生产深受局限,对于其它经济活动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