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6_2017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宁夏银川一中2016_2017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宁夏银川一中2016_2017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PAGE  PAGE 9 银川一中2016/2017学年度(上)高二期末考试 政 治 试 卷 一、选择题(40x1.5=60分) 1.在古代,老百姓只许穿着素色麻布粗衣,于是人们用“布衣”和“白丁”形容老百姓;绫罗绸缎只有贵族官员才能享用,于是贵族少爷便被叫作“纨绔子弟”;“顶戴花翎”是官老爷的别称,“黄袍加身”则意味着当上了皇帝。这些服装文化现象折射出 ①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是人创造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有先进与落后、高尚与庸俗之分 ④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一条高铁,让北京人拥有了海滨,让天津人拥有了故宫和北海;一条高铁,让华山有了河南的烩面,让洛阳有了陕西的羊肉泡摸;一条高铁,让上海有了西湖,让杭州有了黄浦江……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进步 ①颠覆了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了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了人们的文化空间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自古以来,总有一些呐喊,让人热血沸腾。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宋 哲元的“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李少石的“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 陈毅的“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都是穿越历史的呐喊、热血写就的精神。 这些呐喊、这种精神 ①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④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雪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台湾诗人的这首《只要我们有根》表达了两岸同胞同源同根的民族情怀。上述材料说明 ①两岸同胞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5.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任福建漳州知州时,曾为创办的白云岩书院写过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对联中体现的这种精神追求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决定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契机和表达 ③蕴涵着心系天下的情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④洋溢着儒者的境界,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④ 6.费孝通晚年提出“文化自觉”论。他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的共处原则。下列对其倡导的“文化自觉”理解正确的有 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②主要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以及作用 ③包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学习他人文化的长处 ④是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 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上述材料中的这种现象反映了: ①网络语言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现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与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说明 ①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前提 ③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④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一张“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