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亚季风演变
3
1
第 18 卷第 3 期 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 V o l. 18,N o. 3
1998 年 8 月 M A R INE GEOLO GY QUA T ERNA R Y GEOLO GY A ug. , 1998
3
关于东亚季风演变的问题讨论
2 2
王乃昂
(兰州大学地理学系, 兰州 730000)
摘 要 评述了有关亚洲季风形成时代的主要观点, 根据晚新生代青藏高原阶段性隆起和
亚洲自然环境的演变, 将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划分为无季风、准季风、海洋型季风和大陆型季风
4 个阶段。大陆型季风即现代季风, 它是第四纪中期青藏高原隆起达到3 000m 以上的产物, 因为
亚洲中部温带沙漠出现、典型风成黄土普遍堆积、网纹红土发育、动植物??转型等均发生在
1 2M aB. P. 左右。指出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的非线性气候效应, 是古海洋型季风向现代大陆型
季风转变的主要动因。
关键词 东亚季风 阶段性演变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1 季风形成时代的主要观点
关于亚洲季风的演变历史, 国内外地学界已从多方面开展了研究, 特别在与青藏高原隆
起、风成黄土沉积有关的第四纪季风历史研究方面, 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 关于现代亚洲季
风定型的时代问题, 还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 1 早第三纪说
在国外, 曾有不少学者从印度季风与全球环境演变 (如沙漠的出现) 等相关的角度, 来反
推季风建立的时间。F rakes (1979) 最早绘制过晚始新世蒸发岩、褐煤、礁岩、铝土矿、硅土和
红色风化壳的全球分布图, 结果显示出当时印度的褐煤、北非及中东的蒸发岩沉积与现今分
布平行, 从而得出大尺度印度季风环流在晚始新世建立的看法[1 ]。 此前的古新世, 印度次大
陆还在赤道以南, 它与亚洲之间为广阔的海洋 (即特提斯海) , 不利于大尺度季风环流的发
展。与 F rakes 的观点相悖,M anabe 和W eherald (1980) 发现温暖、高含量CO 2 大气条件下季
风降水增多, 指出古新世气候温暖、暗示着印度季风已建立[2 ]。在国内, 彭华 (1989) 认为在早
第三纪青藏高原隆起之前, 中国已经存在古季风, 其环流形势、形成机制和主要气候特征与
现代季风已无本质区别。青藏高原的隆起只是使季风环流进一步加强, 中国气候图式因高原
隆起趋于复杂化[3 ]。殷鸿福 (Y in, 1992) 也持类似看法, 认为我国季风一直存在[4 ]。然而, 绝大
多数学者认为早第三纪是不存在季风的。例如, 著名气候学家L ockw ood (1985) 曾指出, 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 号) 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王乃昂, 男, 1962 年出生, 博士、副教授, 主要从事气候学和地理学的研究.
收稿日期: 1998 04 13 张光威编辑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