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章语文课程的性质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
? 绪 言
?“中国语文教育”和“汉语教育”
语文教育是指具有民族特点的各个国家的母语教育。主要是学习和掌握母语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教育。
?°中国语文教育?±特指中国民族的、以汉语为母语的教育。 (陈菊先《语文教育学》)范围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
?°汉语教育?±指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是一种语言教育.
?“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A≠B,AB
第一节 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
处在萌芽时期的原始社会的语文教育称为?°言、文?±教育或潜语文教育;
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称为?°古文?±教育或前语文教育;
1840年至1949年的语文教育称为近现代语文教育;
1949年至今则称为当代语文教育
一、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
1、语文内容教育多元综合,学科形态模糊,主要承担着史学、哲学、伦理学、文学教育的多重任务,是一种广义的语文教育。
2、古代识字教育繁荣兴盛,教材丰富多彩。或以?°四书?±?°五经?±为教材,或以历代名家名篇为范本,学的都是书面的?°文?±。特点是其一,重视文字的工具性,集中识字;其二,注重字形的辨析、识字、摹写;其三,利用汉字声音美的特点,创造利于儿童易读易记的学习形式。
《礼记?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也是世界上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 可称为中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教育史上极为辉煌的遗产,它所论述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教学论部分,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它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中国教育史甚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非常辉煌的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的伟大著作。
?a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优秀的教育家之一顾树森
2、文选读本(读写课本)
(1)、梁代萧统《文选》(诗文总集)
确立选文标准:文质兼美 ?°综集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沉
思,义归乎翰藻?±
(沉思:指深刻的艺术构思;翰藻:指华丽的词采)
奠定了教材模式:文选型
评析:《文选》是古代语文教材是上一个里程碑,语文教育
的正宗是?°文学?±。
3、儒家经典(德育课本)
??1)《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五经?±)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南宋大儒朱熹《四书集注》
?°五经?±?°四书?±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历史、
礼制、文艺、天文地理方面知识
目的:修身、治国、齐天下
评价:儒教是国教,是社会宗教,教化人们做明君、忠臣、
良民、孝子,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
综观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它一直以综合性的大语文学科形态出现,在发展中具有如下一些基本倾向:
其一,语文教育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分离,重文字轻语言。
其二,语文能力重写作,轻听、说、读。
其三,语文教育以教为重心,不重视学。
二、 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
(一)建国前语文教育
1、?°中国文学?±单独设科,转变了语文教育思想 2、改进文言,倡导白话,以求经世致用 3、新国文教科书面世,奠定了现代语文教材的基础 4、现代语文教育理论形成: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胡适、刘半农、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鲁迅、徐特立、陶行知、黎锦熙、王森然 5、现代语文教育方法发展成熟。启发式、精读与略读指导、文章作法指导、课外阅读指导
(二)建国后的语文教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国文?±为?°语文?±,语文教育随之跨进了一个波折迭起,艰难跋涉的时代,最后一片光明。
● 50年代:
1、?°语文?±正式定名
2、全面?°苏化?±的语文教学,?°红领巾?±教学法
3、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唯一亮点)
4、?°?°大跃进?±的冲击,偏离方向(政治化)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一 、语文名称的演变
1.语文学科独立设科时期:
1904年1月13日,第一个经清政府正式颁布由张之洞、张百熙、荣禄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又为“癸卯学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学制:改私塾为学堂,引进自然科学,增设外语,实行分科教学,语文也开始独立设科,是现代语文课的发端。
●始称为中国文字、中国文学。
1907-1908年,教材用“国文”代替了中国文字、中国文学。
2.辛亥革命前后:蔡元培、梁启超就认为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并不限于文字、文学,提议定名为?°国文?±。辛亥革命后,1912年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