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教育课程.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6章 教育课程

第六章 课程   $1 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   一、课程含义   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一)按课程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二)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三)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四)根据课程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 四、课程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系统的课程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一)课程理论的萌芽 周代——六艺 《学记》 古希腊——七艺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我国朱熹最早使用课程一词:学习的范围、时限、进度 西方是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使用课程一词: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 (二)课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美国 博比特 系统课程理论 1918年出版课程理论专著,标志课程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博比特活动分析法:博比特确定了现代课程领域的范围和研究取向,提出了研究课程的活动分析法,提倡通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分析来发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 2、拉尔夫·泰勒 目标模式 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现代课程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构架。 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又称为“目标模式”:泰勒提出课程编制应考虑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透过这些问题,可以看到编制课程的四个基本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期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步骤,其他步骤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 (三)现代课程理论 名称观点代表人物学科中心课程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应是人类文化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设置原则是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美国布鲁纳、施瓦布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为基础来编制课程卢梭—自然主义课程论 杜威—儿童经验主义课程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课程重点在于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应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问题美国 布莱梅尔德 巴西 弗莱雷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在我国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材 一、课程计划 (一)课程计划的含义与意义 课程计划是…… 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二)课程计划制定的依据 教育目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 (三)课程计划的构成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前提)、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四)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 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五)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意义与要求 二、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含义 2001年开始,以“课程标准”取代原来使用的“教学大纲”概念。 新的课程标准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 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发生变化,另外,高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方面也有不同。 (二)课程标准的结构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部分。 (三)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 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 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 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4、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