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有了这种愿望,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全神贯注,耳听、脑想、口读、手写,在课外无限的广阔天地里能广为涉猎,欣赏推敲,吸收祖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丰富养料。如果光有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教学往往是徒劳无功,或事倍功半;而学生则兴味索然,感到上语文课是个负担。要教好语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然努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他们想学、爱学,学有收获。
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感情、求知欲,不是天生成的,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靠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耐心而细心地启发、培养起来的。
在“苦”字上教育。
学习语言要下苦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艰苦性总是缺乏具体而深刻的认识的。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能只是空泛地强调“语文重要呀!要下苦功学呀!”而要把学习语文的经验同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实际挂上钩,把学语文和学做人挂上钩,教育就容易见效。
学语文要重视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不能一蹴而就。而持之以恒,也就是必须苦学苦练。没有“苦”就谈不上“恒”,要做到“恒”,这就非要下苦功不可。在课文教学中,我经常以古人刻苦学习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体会到耕耘与收获的关系。例如《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经常向学生介绍名人小时候勤奋学习的事例。当我看到学生睁大眼镜聚精会神的样子,我感到说不出的欣慰。那种寻求知识时的迷惘,获得知识时的欢乐,给学生以启发、感染。课后,有的学生在作业本上写道:“古人能如此刻苦做学习,我为什么不能呢?一定要顽强学习,百折不回。”学生有时稍有进步,又会浅尝辄止,认为没什么了不起,缺少继续进取的劲头。此时,我常以刻苦学习的名言进行教育。浅尝辄止是未真正入门的表现,更不用谈登堂入室了。
为了让学生确实对学语文的艰苦性有所理解,我经常以学生当中活生生的事例从正反两面进行教育。有个学生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均较强,词语丰富,文理通畅,同学们信服。我请他介绍如何重视语文,如何细水长流地积累,如何课内专心致志地钻研,使学生懂得学习语文要锲而不舍,聚沙成塔的道理,懂得漫不经心、掉以轻心,对学习的危害。
学语文肯不肯下苦功,能不能下苦功,还关系到学风的培养,意志的锻炼,思想感情的陶冶。有些学生语文程度不是很差,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潦草,作业马虎。这不仅是对语文重视不重视的问题,也是学风不踏实的表现。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做的书面练习和作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经过辅导,他似乎懂了,也在作业中用了标点符号,但许多地方乱点一通。再进行指导,要他用心学,先把逗号与句号搞清楚,不要再出现文章结尾还用逗号的情况。可是,他有时用得还较正确,有时错误很多,有时竟照旧不用。经过深入了解,原来他平时总是做好了作业或作文,再另外加标点,认为这样“省事”,有时就忘了标点。针对这种图省事的思想,在一次讲评课上,我捧着他的无标点符号的文章,一口气不停顿的地读,读得上气不接下气。有些同学叫我停一停,我说:“不能停,作者没有标点符号,怎么能停呢?要忠于作者原意呀!”这个学生恍然大悟:在小小的标点符号上偷点懒,竟然带来如此的不方便,读不成句,读不成篇,损害了语言文学应有的表情达意作用。从此,他才注意起来。用学生自身的事例,引导学生锻炼坚强的意志,养成扎实的作风,既教了文,又教了人。
二、在“得”字上下功夫。
要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并能能够持久下去,我精心设计每节课,使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所“得”。克服语文中“上与不上一个样”,“教师指导学与学生自己学一个样”的状况。学生上语文课获得了新的知识,听、读、说、写与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与发展,内心就会充满喜悦,就会产生持续不断地探索语文知识宝库的求知欲。因此,语文课让学生有所“得”是调动学生语文积极性的重要基础,离开这一点,调动积极性就成为空中楼阁。
怎么才能让学生有所“得”呢?教师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目的明确,讲求实效。
教师教学要面向实际,目中有人。对学生具有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兴趣爱好须作认真、经常的调查研究。上课时的察言观色,课后的作业批改,个别交谈,都是了解学生语文实际的途径。对学生情况若明若暗,教学就有很大的盲目性。语文学习有其自己的特点与规律。语文人人要用,天天要用,但正误大有区别,水平高低悬殊。同一班级,学生语文程度好、中、差不一,但研究一番,就可发现在这不一致中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似懂非懂”。这里又有几种不同情况:一是基本不懂;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学时必须掌握学生的实际。学生懂的绝不唠唠叨叨;学生不懂或困难所在,花气力教,不绕道走;学生似懂非懂的要分别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变似懂非懂为真正的懂。教自身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