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案
PAGE
PAGE 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党宣言》的首句和尾句,仅从这两句中就已能感受到这部著作撼人心魄的力量。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问世。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出生证。它篇幅不大,中文版只有二万五千字,但其威力却犹如精神原子弹,一经出版就震撼了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由此获得了翻身解放的思想武器。真理的阳光是挡不住的。150年来,《共产党宣言》已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印刷1000多次,传遍全世界,被公认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社会政治文献。二、作家作品:
1、卡尔·马克思(1818-1883):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
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上,他们的看法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经典著作。即使分居两地,也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语),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
三、解题:
特殊关系 特殊场合 特殊气氛
1、
在 马 克 思 墓 前 的 讲 话
悼词 演讲词
2、悼词简介:
悼词往往都是从某人的逝世写起(述其哀),接着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贡献、功绩,作出应有的评价(赞其功),最后用切合死者身世、职务、贡献的悼念语(颂其德)结束全文,表达对死者深切的悼念、哀思及对生者的激励。
四、梳理结构:
1、熟悉课文,理清逻辑层次(详见板书)
马克思的逝世,形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述其哀)
理论 两个“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伟大的贡献 (3~5) (点→面) 剩余价值的规律
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广→深
(6)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连接上下段
实践 两个“参加” 推翻资本主义事业 (赞其功)
(7) 无产阶级解放事业 (概述)
宣传(编报著书) (例述)
组织(创立工人协会)
深远影响 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 (颂其德)
永垂不朽 人民:尊敬、爱戴、悼念
2、小结: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总之,这篇悼词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而本文的语言同样是准确而感情深沉。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研读课文,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注: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品味课文中的感情色彩,并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插入:马克思名言:“思考一切。”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
(一)述其哀
1、诵读第一段,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
(1)“下午两点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