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凯:文化秩序中的国家和族群.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凯:文化秩序中的国家和族群

关凯:文化秩序中的国家与族群 时间:2011-12-26 来源:《文化纵横》2011年12月刊 作者:关凯 被查看: 869次 我们在言说“边疆”的时候,通常有两个指向:一是关于地理的,即“边缘的地域”,其所指并非地貌风物,而是与国家政治中心的地理关系;另是关于人的,即所谓“边民”——生活于边疆之人。实际上,凡能被称为“边疆”的所在,一般而言,多是因为生息于斯的“边民”有着与主流社会不同的文化。因此,“边疆”之谓的本质,并非单单指向地域,也和文化有关。 人以文化分群,居于不同地域之上。珠江三角洲远离北京,临大洋而面海外,在帝国时代曾一直被视为“边疆”。但今天却由于现代化的发展,而在文化意义上成为国家的“中心地带”之一。反之,甘肃、青海、贵州等地,虽无一寸边境线,却常被视为“边疆”地区,即使兰州市的地理位置本是坐落在??国领土的地理中心线上。 显然,在文化意义上,边疆是一种隐喻,没有国家与人群的分界,就无所谓边疆的存在。 天下无疆 现代社会的国际地缘政治版图,并非空穴来风,首先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不同人类社群各自不同的历史经历,塑造出不同中心观的历史想象。在这种想象之中,历史并非仅仅是一种对史实的描述,更是一种对过往经历的文化解释。而在这种解释之中,历史存在的意义之一,是规定了人群与地域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一直强调边疆的存在。在儒家学说的解释中,“天下”是一体而非多元的,故而天子所在的皇城即为“天下”唯一的中心,此亦为“中国”之谓的圭臬。而代表天子统辖各地的总督、巡抚不过是天子爪牙的延伸,至于国力所限、爪牙延伸不至的地方,即为“边疆”。传统上按方位区分的边疆并不包含地域的外围边界,因为“天下”本来就是只有中心而没有边界的全部世界。但“天下”却有一个内部的边界,这个边界就是儒家文明与非儒家文明的分界线,或者说礼仪之邦与蛮夷之地的分野。在前者看来,后者始终等待着被前者去“教化”,这是儒家文化中包含着的一种近乎宗教的使命感,也是所有自诩为普世价值的文明必然产生的优越感和责任意识。 因为有确定的文明中心,也因为拥有浩瀚强大的帝国,中华文明在与近代欧洲殖民主义力量碰撞之前,始终以“大一统”为政治伦理,坚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一种气象万千的帝国政治规范,以“有教无类”的文化观念包容无限可能的多样性,也以“华夷之辨”的分类方法在内部区分自我与他者。在儒家世界观之中,地域并不具备终极价值,那只是附属于四方之人的生活空间——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是也。一旦四方的蛮夷都被教化成孔孟之徒,“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就会成为现实。这是一个在想象中没有止境的文化工程,因为儒家文明的“边界”,在理论上就是“天圆地方”的穹庐终线,在那条“自然”造成的天地分界线之外,已经没有人类立足的空间了。 当然,儒家文化的这个天堂般的愿景,从来没有彻底实现过。作为一种在经济结构上植根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文明,也或许因为儒家文明缺少了理性与逻辑的文化基因,“天下观”虽刻画了中国人深藏于心的政治与道德伦理,却并非一种科学学说。在近代殖民主义裹挟着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与工业文明的强大压力之下,儒教传统帝国的神性在19世纪中期之后渐行瓦解。“天下无疆”的想象,终于被“地球是圆的”这样的科学知识所颠覆,国家的地理边界也随之逐渐清晰起来。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踉踉跄跄地走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至少从表面上看,来自西方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冲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那也是儒家文明第一次面对自己无法慢慢征服的“征服者”。费正清将之解释为“冲击—回应”论,在他以西方为中心的理论视野里,西方始终是以东方的文化导师和“精神救赎者”的形象出现的,西方的侵略是打破儒家社会传统文化惯性的唯一原动力。同样从表面上看,后来的历史发展似乎也证明了费正清学派的理论解释力,无论是共产主义、自由主义还是民族主义,也包括科学主义、现代性文化,这些文化特质流动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此即所谓“西学东渐”,或自顾面子地称之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实际上,这几乎是一种“华夷之辨”观念的西方变种,完全忽略了中国社会自身的诉求与能动。 “亚洲的内陆边疆” 尽管“民族”一词是近代产物,但在前现代时期,帝国内部的群体认同差异始终是存在的,只不过不用“民族”指称群体而已。长城就是这种帝国内部文化关系的物理写照。 在前现代时期,与中原相比,北方游牧部落人口更少、整体实力更弱,却长期对中原构成严重的军事威胁。因为游牧者的骑兵通常比农耕者的步兵更具战斗力,其生计,特别是灾年的生计,也更依赖于掠夺。明代及之前,修筑长城的浩大工程,在帝国内部构出一道“内陆边疆”,这条分界线区隔开草原与农田,也在地理与文化上的意义上生产出“边疆”。也正是因此,研究蒙古学的拉铁摩尔写出了《亚洲的内陆边疆》,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