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战时想吃上口米粮有多难?
1937年八月,淞沪战争爆发,年底国民党军队撤出上海。至此,除英法两租界外,上海市区全部沦陷,通往外地的重要水陆交通几乎都在日军控制之下。
与此同时,中国三大米粮市场——武汉、芜湖、无锡均在华中沦陷区范围内。
战争初期,日本军粮主要由日本、朝鲜或中国台湾供应。随着日本侵略者所预期的“速战速决”美梦破灭,战争进入持久局面。原本的军粮供应体系已无法满足日军需求,日本侵略者开始在沦陷区内大肆搜刮米粮,实现“现地自活”、“以战养战”的方针。
掌控米源成了日军控制上海社会的重要手段。随着运入上海的米粮不断减少,上海市场逐渐为洋米所垄断,且经常陷入缺粮状态。从1937年到1941年,上海米价涨了不止十倍。到了1943年,大米每石高达440元,而封锁线外的大米每石才200元。
普通百姓为了吃上米粮,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封锁贩卖大米。上海滩“跑单帮的”生意人也将眼光放在了大米这个糊口必需品上,买卖供需,促成了一个巨大米粮黑市的诞生与繁荣。
“单帮客”的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滩活跃着这样一群人的身影,他们被称为“跑单帮的”。
看过样板戏《沙家浜》的一代人,或许对这个称呼有点印象。阿庆嫂的丈夫阿庆在戏里从未出现过,别人问起,阿庆嫂就答:“到上海跑单帮去了。”
这是旧时人们对那些来往于两地,贩运小商品谋取利润的生意人的称呼。所卖物品视时期变化而不同,大米、大英牌香烟、双钱牌火柴、固本肥皂、龙头细布、鸡鸭鱼蟹不一而足。
在北方,这群人有个豪气的称谓叫“倒爷”;用计划经济年代的词汇,又叫“投机倒把”;在今天的社交网络语境下,“跑单帮的”大概就是朋友圈里的“代购党”。
那时候选择“跑单帮”的人,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苦百姓。
作家董鸣亭在《那些黄牛和跑单帮的》中写道,儿时上海滩流行着一句歌谣:“同志们,捉牢伊,投机倒把贩卖拉斯蛤把。”说的就是“单帮客”在池塘里捉到几只蛤蟆,自己舍不得吃,就拿去城里弄堂四处问人:“拉斯蛤把要口伐?”再用卖蛤蟆的钱买几尺花布或是热水瓶、毛巾带回乡下。
旧上海的石库门里弄。
董鸣亭写她小时候跟着母亲跑单帮的情景,母亲让她在身上罩一件大衣服,里头用大头针别着一盒盒自来火,像极了现在的恐怖分子的形象。
“只要有人在我身上点一根火柴,我就会全身燃烧。但那时,我一点也不怕,为自己能帮上母亲,把乡下头需要的自来火带给他们而感到自豪。”董鸣亭说。
作家姚罗英(笔名罗洪)回忆:“在‘孤岛’上海,只有我们这些知识分子最为清苦,物价飞涨,而工资和稿费却总是跟不上去,差距越来越大。当时还兴起一股跑单帮做生意的风气,但听说赚大钱的不多,多数只能养家活口。一些穿越封锁线贩运大米的,更是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苦老百姓,为求生存而不得不冒被敌兵射杀的危险。”
在上海闹市中的一条弄堂里,伫立着一座早已无人问津的“百年旅店”——江苏旅馆。成长于斯的七旬老人石兰英说,江苏旅馆一度门庭若市,外地人跑单帮,中途都在这里歇脚。
“单帮客”的生活很单调,除了贩卖东西,就是待在异地旅馆里,或到茶馆喝喝茶,与各路商贩插科打诨,互通小道消息,发泄心中的愤懑。
在战前上海的米粮贸易中,“单帮客”的身影并不常见。而到了三四十年代,米粮单帮贸易却突然兴盛起来,这是因为当时上海存在着一个庞大的米粮黑市。
1937年6月上海米价约为11.3每担,而到了1941年11月,洋米价格已达?130元每担,黑市米价最甚者突破500元每担。大米价格节节攀升、米粮黑市繁荣,这一切都与当时日伪统治者的米粮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
“孤岛”上海的米粮统制1937-1941
1937年八月,淞沪战争爆发,上海通往外地的重要水陆交通几乎都在日军控制之下。
此时战争已进入持久局面,日军预期的“速战速决”美梦破灭。初期的军粮供应已跟不上需求。日本侵略者开始在沦陷区内大肆搜刮米粮,实现“现地自活”、“以战养战”的方针。
1938年10月,日本制定了《华中方面军占领地域内一般商品出入境取缔规定》,在各交通要口设检查站,严格限制货物任意进出上海,而日军核发的物品搬出入许可证,基本都在日本商人手中。
米粮就是重要的禁运物品之一。美国学者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指出,控制米源是日军控制上海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日本指定三井物产、三菱商事及大丸兴业等三家为日军军用米采办商,三家之下再指定若干粮商在芜湖、无锡、苏州等产米区进行收购。中国米商只有向日商交纳一定的费用,获得日商名义的运销许可证后,才可以经营米粮。
由于大宗国米运沪日趋萎缩,上海市场逐渐为洋米所垄断,且经常陷入缺粮状态。《申报》的一则时评描述了当时上海市民的恐慌:
“各米店门首大都贴有‘米已售罄,一有到冉行出售’,即饭店亦贴有‘米饭已无,只售面食’,犹感痛苦者为包饭作,竟有断炊之虞,即使向各米店以‘一元’购取米粮,尚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