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十八课_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案例.ppt

第十八课_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案例.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教学目标: 1、通过此碑铭了解现代中国思想学术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2、经由此文了解王国维和陈寅恪学术思想的大略。 3、了解碑铭文体的基本特征。;;;;一、关于陈寅恪 1、生平简略;(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长兄陈师曾(衡恪)。;留学:1902-1905,日本;1910-1914,德国、瑞士、法国;1918-1921,哈佛;1921-1925德国(语言能力:英、日、德、法、蒙、藏、满、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 任教:1925-1937,清华国学研究院;1937-1945,云南-香港-桂林-成都;1946-1948,清华;1948年底-1952,岭南大学;1952-1969,中山大学 失明:1946;膑足(右腿骨折):1962;2、学术成就 陈寅恪首先是历史学家。从清华国学研究 院起,所授课程主要有《佛经翻译文学》、 《梵文文法》、《两晋南北朝史》、《唐 史》、《唐代乐府》、《唐诗证史》等。其 研究范围甚广,“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 宗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 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 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尤“以研究中 国中古史的著述影响最大”。;其次,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 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 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 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 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 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 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 而有见识的史学家。 ;著述: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元白诗笺证稿》 《寒柳堂集》 《金明馆丛稿初编》 《金明馆丛稿二编》 《柳如是别传》 ;3、陈寅恪的人品与气节 陈寅恪的意义不在具体的学问、学术,而在 学统。所谓“学统”,也就是“一种把学术作为 生命意义来追求的学人传统”。“竖看百年中 国学术史,从晚清、民国到共和国,能真正 自觉地用生命去践履”,并“使自身化为学统之 链所以历代未绝的悲怆一环者”,舍陈寅恪而 其谁(《九谒先哲书》)!也就是说,正是由于陈 寅恪认准了这一条道儿走到???,那个来之不易又 命若游丝的“现代学统”,才总算没有断了香火。;因而,史学界惊羡陈寅恪的通识;文化 界看重陈寅恪的人格精神及其感召力; 思想界则更注重陈寅恪学术背后的东 西,具体来说,就是他的“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以及这种精神在当代思想史 上和在当下现实中的意义。 ; 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因此,我又提出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其意就在不要桎梏,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也不要学政治。不止我一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 ……因此,我又提出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 二、关于王国维 1、生平简略 ; (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静观,浙江海宁盐官人。; 18岁甲午战争爆发,乃知世有“新学”。 22岁(1898)至上海任《时务报》书记 ,并开始学习日文。结识罗振玉。次年开始学习英文。1900-1901赴日学习。稍后开始钻研西洋哲学。 28岁(1904),写作一系列哲学论文及《红楼梦评论》。;30岁(1906),随罗振玉进京。 31岁,自言由哲学转向文学,并有志于戏曲之研究,这标志着他学术研究的一次转折。至34岁,陆续完成《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最后完成于1913年)。 35岁(1911),随罗振玉举家避居日本,侨居5年,从此,其治学转而专攻经史小学。 ;40岁(1916)返国居沪。 41岁,撰《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45岁(1921),5月,将数年间所写经史论文,删繁挹华,集成《观堂集林》二十卷。 47岁(1923),至京,受命任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 49岁(1925),清华委任吴宓筹办研究院,聘王国维为导师。移居清华园之西院。此后治学转入西北地理及元史。;51岁(1927),6月2日上午,到颐和园内的 鱼藻轩前,自沉于昆明湖。在其内衣口袋内 发现遗书,有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 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 即行藁葬于清华园茔地。” ;死因诸说: 1、“殉清”说 2、为债所逼说 3、“惊惧”说 4、“谏阻”说 5、殉文化说;3、影响与意义: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 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西 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 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 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 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