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全程1轮总复习专题24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课件.pptVIP

2011年高考语文全程1轮总复习专题24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年高考语文全程1轮总复习专题24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课件

《考试大纲》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本讲的能力层级为B级,内容要求包括: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关于文言虚词,《考试大纲》中值得注意的地方也有两点:一是“常用文言虚词”,共涉及18个,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是“在文中的用法”。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个虚词具有哪些用法。应当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都引用教材中的文言文语句,与所选的阅读材料中的句子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学习文言虚词,应重点掌握这18个虚词,其它虚词对理解文章有帮助,也不能不管。; 这里将文言单音节虚词(含个别双音节虚词)分类列表如下: (1)代词简表;种类;种类;[注]“相当于现代的意思”一项只是大致相当。;(2)副词简表;种类;3.连词简表;表示关系;4.助词简表;  从各组句子中分别选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 (1)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A.失败乃成功之母 B.家祭无忘告乃翁 C.良乃入,具告沛公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解析] 语气副词,竟,却。A副词,表肯定,就,就是;B人称代词,你的;C表承接的副词,于是,就。 [答案] D; (2)例句: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用,放之山下(  ) A.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B.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解析] 连词,表转折,却。AB表承接,就、那么;C表判断语气,就是。 [答案] D; (1)得无:是表示反诘的副词,表示怀疑或揣测。常与疑问语气词“乎”相搭配,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古汉语的“否则”是两个词,“否”是“不然、不是这样”的意思,“则”相当于“就”。 (3)何况:用于复句后引出进一层的意思,不??翻译。;(4)何其:多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程度之深的副词,可译为“多么”、“为什么”等。 (5)然后:是顺承连词,可理解为先有前面一件事才会产生后面的事。译时可作“这以后”,或仍作“然后”。 (6)然则:“然则”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则”字表示推断,因此,“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或“这样,就……”,有时只译作“那么”。;(7)虽然:与现代汉语连词“虽然”不同。文言文中的“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即使”,“然”相当于“如此”的意思。“虽然”可译作“即使如此”等。 (8)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与语气词“乎”构成反问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9)比及:“比”作介词,表示到达的时间或处所。可译为“等”、“等到”等。“比及”或“比至”连用时,可译为“等到了……”等。;  选择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得无:莫非、恐怕 B.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无乃:难道 C.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庶几:差不多、大概 D.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可得:可以、能够 [答案] B;[点拨1] 理解判断文言虚词有哪些方法? 1.全面系统复习,归类分析总结 考纲规定,高考考查的文言虚词为18个,平时学习中应弄清这些虚词的全部用法,特别是那些使用频率高,高考经常涉及的,如“以”“因”“于”等,其意义和用法更应烂熟于心。有时一些典型句子也应牢记,因为高考命题常以课文现成句子作为试题内容。当然,除了以上18个虚词之外,其他虚词我们也不 ; 能不问不理,对课文中出现的较为常用的或在教材知识短文中列出的也需投注必要的目光。学习文言虚词要善于总结,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类比较,从而弄清细微差别。如按词性归类,做代词的有其、之、而、乃、若、所、焉、何;做介词的有于、以、乎、与;做副词的有因、乃、且、其。;2.了解古今变化,注意特殊现象 文言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 (1)有的消失了,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为发语词,现在已不用。 (2)少数沿用下来,用法没变,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 (3)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也”表语气停顿,而现代汉语中的“也”是表示重复的副词。又如“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原因或凭借,现在表结果。; (4)有的已被别的词代替,如“于”在文言中的多种作用,现代汉语中分别改用“在”、“向”、“到”、“对”、“同”、“比”等。; 3.注意虚词的一些特殊用法 (1)兼词现象。在文言文中有所谓“兼词”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