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糖皮质激素专家共识.pptx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糖皮质激素专家共识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 专家共识 CONTENTS 吸入疗法发展史 吸入疗法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印度1。 1.苏长海, 卢立山. 吸入法治疗哮喘发展史[J]. 中国药师, 2008, 11(8):985-987. 2 The Nebulizer Poject Group of the 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Standards of Care Committee. Current best practice for nebuliser treatment. Thorax 1997;52(Suppl 2):S4–S16. 3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Guidelines on the use of nebulizers. Eur Respir J, 2001, 18: 228–242. 4.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Vancouver (WA):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2012. [EB/OL]. 5.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sthma in children 5 years and younger. 2009. 6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 [J]. 2004, 42(2): 100-106. 7.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 2008,46(10):745-753. 8 申昆玲, 等.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 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1): 86-91. 1956年pMDI的发明,吸入疗法从此广泛应用于临床。 20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应用选用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和使用ICS防治哮喘复发。 吸入疗法嗣后被《全美哮喘诊治规范》、《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 4.5 ,《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等指南广泛推广使用。 2003年起,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和《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也把吸入疗法作为防治哮喘的首选疗法6.7。 1997年,英国胸科协会制定了《雾化器治疗的最佳实践》,2001年,欧洲呼吸疾病协会制定了雾化器使用的指南2,3 2011年,中国儿科专家制定了《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8,并于2014年进行了修订 吸入疗法是目前哮喘治疗中首选的给药方法1,2 雾化吸入是常用的吸入方式之一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 2008,46(10):745-753. 2.洪建国. 吸入装置的研究进展 [M]//林江涛,殷凯生.哮喘防治新进展专题笔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6-216. 3. Sbirlea-Apiou G, et al. Deposition mechanics of pharmaceutical particles in human airways [M]//Hickey AJ. Inhalation Aerosols. New York: Informa Healthcare USA, 2007:1-30. 直径1~5 μm的药雾微粒最为适宜 0.5 μm的微粒虽能达到下呼吸道,但在潮气呼吸时, 90%药雾微粒又可随呼气排出于体外 5 μm的微粒,则绝大多数被截留在口咽部, 最终经吞咽进入体内 吸入药雾微粒的形态也影响药物在气道内的分布,如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Budesonide inhalation suspension,BIS)时,呈不规则形状的药雾微粒更易进入下呼吸道 3。   不同吸入给药方式的装置 pMDI(气雾剂) pMDI+储雾罐 DPI(干粉剂) Nebulizer(雾化器) 喷射雾化器 超声雾化器 滤网式(mesh)雾化 雾化吸入对患者的配合性、协同性要求少 Dolovich MB, Ahrens RC, Hess DR, et al. Device Selection and Outcomes of Aerosol Therapy: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Amer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