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乡村旅游的理论和实践.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乡村旅游的理论和实践

乡村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主讲人: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陈国忠 一、旅游发展的趋势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紧迫性 《旅游法》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旅游成为国民的基本权利:一是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二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三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 常态化——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基本花的生活方式 ·常态化促进旅游消费的普遍化 旅游休闲成为人的基本要求和权利,其社会属性、公益属性、全民属性也日益彰显,其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促进和谐的价值愈发突出。 ·常态化导致旅游消费方式的多元化 旅游消费除常规的六大要素外,康体、益智、体验、休疗、养生等都成为重要的元素。 ·常态化体现出旅游选择的自主化 人们有了足以支配的收入,自我调控的闲暇时间,自驾的交通工具,多元化的选择推动了产品多元化的提。个性化、专项性、自助型的旅游成为趋势。 ·常态化推进了旅游发展的全域化 城市即旅游,乡村即景区,旅游将成为一种随心所欲的空间过程。 结论: ·常态化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系统的常规旅游工作思路,按照旅游产业运行的规律,想旅游,抓旅游,推旅游。 ·常态无界限,旅游无边界,非门票经济将成为旅游经济的构成特征,要素经济成为重要杠杆。 ·以常态化的心态从非常态化的角度思考旅游,“常”是状态,“变”是规律,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求异。 省政府决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把乡村旅游提上重要位置,各级要顺应大众旅游。 发展乡村游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拓展农业功能和拉动内需的新引擎,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丰富旅游资源和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新场所。 ·新型城镇化的新动力。乡村旅游时解决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主要方式和优化乡村环境的主要载体。 ·乡村旅游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平台。通过宣传旅游促进城乡互动,带动城乡两种内需,活跃城乡两个市场,联系城乡两类产业。 ·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传承的主题在乡村。 二、乡村旅游基本概念及理论 概念:乡村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主体是农民,北京是乡村,核心是乡村性,这是乡村旅游的核心。 乡村旅游时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刘德谦 乡村旅游的起源发展——国际 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成为乡村旅游诞生的标志。 20世纪30年代,匈牙利开始将乡村与文化结合,形成乡村综合体验。 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对主要城堡式农场进行重点改造,形成乡村度假旅游的热潮。 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形成大规模乡村旅游,成为国民休闲度假的最主要方式。 国外乡村旅游主要模式: 休闲观光型:1、韩国观光农园 2、爱尔兰乡村游 3、新西兰花卉游 务农参与型:1、美国农场游 2、日本春秋农场游 乡村旅游发展——国内 起点是20世纪80年代深圳的荔枝节,以1984年开业的珠海白藤湖农民度假村为标志。 20世纪90年代,四川,上海,河北,北京,深圳等地乡村游大规模兴起。 2003年以来,在全国形成围绕大型中心城市开展的近郊乡村旅游和以少数民族以及乡村文化突出的地区形成的远程乡村旅游两大趋势。 国内乡村游主要模式: 1、客源地依托型 主要游客为当地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复游性,典型钟摆式流动 2、目的地依托型 客源为顺访和综合型为主,吃住的游客规模较大 3、非常规型(设施创意型) 借助乡村地理环境,通过创意而形成的具有突出吸引力和特色参与性的乡村旅游点 4、复合模式 具有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休闲、度假等多种业态模式 举例: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以“富在农家”推动经济发展,以“学在农家”培育新型农民,以“乐在农家”实现文化富民,以“美在农家”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生活美、生态美、环境美、精神美、人文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贵州。 乡村旅游发展的两大基础或者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双重耦合 城市的休闲需求是乡村经济发展的破球需要(可增加乡村旅游收入) 乡村旅游的动力作用: ·带动农民向非农领域流动(身份上移) ·带动农业向非农产业移动(产业进位) ·带动农村向非农化转移(乡村环境优化、美化、个性化) ·带动乡村旅游资源增值(资源价值多元化,实现乡村资源资产化,乡村资产产业化、乡村产业规模化)特别注重农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形成的巨大动力。 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性,其根源是悠久的农业文明及其传统的传承 ·乡村风光(景观自然性) ·乡村文化(传统与古老) ·乡村产业(以农为本) ·乡村生活(农业传统) ·乡村环境(非城市化) 乡村旅游产品的三大构成主体:旅游经营者、目的地居民、乡村社区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