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改平品德和生活新课标培训讲座稿.doc

刘改平品德和生活新课标培训讲座稿.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刘改平品德和生活新课标培训讲座稿

PAGE  PAGE 6 新课程标下品德学科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刘改平 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共同交流、学习,今天借助这个平台,结合新课标要求和自己平日的一些思考,谈一谈我对品德学科教学的一点见解,不当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我发言的题目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品德学科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一、理解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方向和灵魂,是课堂教学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更是实施品德学科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所以依据课程标准,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中的关键一步。我们的品德学科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兼容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个学科,课程标准也是两套,《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关注的是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与开放性,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关注的是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在目标的定位上,《品德与生活》的目标要求是四个维度: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品德与社会》的目标要求是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因此,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既要正确的把握教学目标的维度,又要准确的把握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要求。这也就是下面我要谈到的第一点—— (一)以课标为依据,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虽然课程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但是它并不等同于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能进行简单地套用。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将教学目标具体化,然后在教学中进行落实。下面我就以二年级下册“让家园更美好”这一单元为例进行说明。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中关于“保护环境”的主题的内容有: 情感与态度:珍爱生命,热爱自然。 行为与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毕竟是从《品德与生活》这个科目的大目标、大方向来制定的,相对于我们要执教的课题来说,这样的目标显然是笼统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我们以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为基本依据,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深入理解这一课与单元的对应关系,以及它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前后课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才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是这单元中第一课《我们的大地妈妈》在教学参考书中呈现的教学目标。 教参中的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等活动,了解自己生活家园的状况及其变化 2、形成初步的生态环境意识,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显然,此目标的确立缺乏目标维度,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我们在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准的基础上,从此教学目标中提取执教内容所需要达成的目标,并根据需要将目标进一步的具体化,以便在教学中逐一突破。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可以把本课目标细化如下: 1.情感与态度:热爱地球,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能及时调整能自己的行为,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的家园的环境状况及变化,懂得怎样保护我们的大地妈妈。 4.过程与方法:尝试用观察、讨论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另外,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每一个维度的行为动词也较以前的实验稿有了一些改动,这些行为动词的变化改变了目标达成度,也是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的指引。比方说刚才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用的行为动词是“了解”而不是“知道”,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以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大多数孩子还达不到“知道”这个程度,所以用“了解”是比较恰当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准确定位,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二个问题—— (二)目标制定要关注学情,以生为本 由于我们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学校的不同,学生所呈现出的的认知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如果只是根据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来制定是不够的。并且《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品德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与具体的学生情况相结合,做到以生为本。 但是在确立目标时,往往会因为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教学预期的目标难以完成, 教学实效性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目标过多、过高, 学生没有获得体验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秋天的节日》这一课时,确立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有关中秋节的知识, 体验节日的快乐, 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 在尊老、敬老的节日里获得对传统文化的美好体验, 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尊敬老人。( 3) 了解与月亮有关的科学知识, 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激发对科学探究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