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10年中考作文引发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由2010年中考作文引发思考

由2010年中考作文引发的思考 内容摘要:中考作文的“硬伤”集中表现为:审题不清、内容空乏、形式花哨、表达单一。“硬伤”的救治,功在平时。语文教师应正视这些“硬伤”的存在,寻求良方,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将“被动”转为“自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关键字:中考作文;审题;内容;形式;表达 中考作文是在相对集中、限制的条件下,对学生综合能力(认识能力、表达能力、思维水平)的考查,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笔者今年参与了中考作文阅卷,有机会对大量中考作文作诊断和剖析,共性的“硬伤”显而易见。 目中无题 2010年嘉兴市语文中考的作文题,从形式上看,又是一次“温情”的回归,好似漂泊在外的吟游诗人于迟暮之年还是选择了落叶归根一样。这几年,我们试图在一大堆诘屈聱牙的作文题中实现突围——06年的“_______也美丽”、07年的“我因 ? ? ?? 而自豪”、08年的“第二次 ? ”以及去年的“不走寻常路”。命题者的用意极其明显——通过表意明确的信息,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地触及题眼的所指。可即便如此,许多考生仍旧仓促动笔,缺乏审题意识,既不审题干,也不审材料,更别提审要求了。众所周知审题是作文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工作的好坏,将决定全篇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方向展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今年的题目为“写给 ? 的信”,要求在“温总理”、“自己”、“未来”、“蚂蚁”、“班主任”中任选一个,字数600,文体不限(除诗歌外)。题目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横线上所填的对象,应该以“聆听者”的姿态出现在信中。以拿“写给班主任的一封信”为例。相当多的作文里,“班主任”只是一个“多余人”。通篇都是 “我”对自己初中三年成长的回顾,基本功稍微扎实的会让“班主任”浮光掠影地现个身。至此,也就更无从谈起是否符合该篇作文的语用要求了。其实,无论写给谁,这个对象都应履行好“被倾诉者”的义务,与“我”在情感上形成交流。可惜的是,我们的考生却让“对象”置身事外——游离于信的主体,只在开头结尾做“点到为止”式的呈现。更有甚者索性写了五个备选对象之外的人或物,这简直就是审题不清的低级表现。 之所以中考作文中的败笔屡见不鲜,归结为核心的一点便是学生未吃准题目的隐性要求,未揣摩透命题者的意图。对于写什么,怎么写,依旧茫然。这也是为何那么多学生走出语文考场后,总担心自己的文章是否离题。如果真走到了“离题”的死胡同,那么哪怕语言再鲜活个性,结构再独具匠心,也难“力挽狂澜”。 笔者认为,造成“审题偏差”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在平日写作教学中的“不作为”,始终以一种交差心态应付了事——完成每学期规定的生活作文数量即可。换言之,写作训练中只有学生“练”的量,没有教师“训”的质量。时下流行一种说法“老师一急就写作文,学生一写作文就急”。教师针对本班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指导少之又少。布置好题目,就撒手不管。不带领学生解读、深究题意。自然,文不对题的作文出现,也不足为怪。对作文题的触觉,往往能左右作文的水准。因此,“胸有成竹再着墨”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告知学生的一条准则。 二、内容空乏 题材重复、内容空乏是中考作文中最值得被诟病的普遍现象。仍以“写给班主任的一封信”为例,许多考生套用了“老师,您辛苦了”的此类文章。“老师雨天送我回家”、“老师激励逆境中的我”等雷同情节反复出现,就像被按了“后退”键的影碟机,倒带倒带再倒带。纯属虚构的故事批量式地出现在阅卷老师眼前,如同流水线上的零件,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套题作文或疑似套题的作文,比比皆是。而“背作文”和“备作文”的问题也依旧突出。而“写给自己的一封信”则又往往沦为自怨自艾般的哀叹,情感荒芜,缺少强健的筋骨作支撑,更谈不上血肉丰满,华而不实的语言外衣下是虚无缥缈的“情感”。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或许能理直气壮地辩驳那是学生生活单调,接触社会少所导致的结果。可事实上,我们难咎其职。课堂作文教学的走过场或采取单一的范文教学,势必会教出一批只能简单复制他人生活的写作机器。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的“不善于把握主要的生活片段来展示人物,对事情的来龙去脉的叙述无主次、无详略”等问题,是显得这般的合情合理。 阅卷中,批到一封求助信。作者巧妙地把“我”和“班主任”放在一个同等对话的平台上,将内心的苦闷完完全全地向“班主任”吐露,以期得到老师的帮助。结构一般、语言滞拙,但远比那些虚情假意、空洞无物的文章来得真切。。 三、形式花哨 虽然今年中考作文中,考生套用时髦结构的现象明显趋淡,但仍有部分考生热衷于使用小标题、排比段。的确,这些结构一度改变了作文的单一形式,也确乎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采用此类结构?是不是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善用这样的结构?动辄就加个“后记”或取个与内容毫不相干的小标题的文章,就一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