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盘点张小龙产品思维从谨慎试错开始
盘点张小龙的产品思维,从谨慎试错开始
最近,微信负责人、腾讯副总裁张小龙接受了《商业价值》杂志和极客公园的采访,采访过程中聊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话题。我们将采访的内容整理成了本篇文章,试图盘点张小龙不一样的产品思维。
以下10点,是从访谈里整理出来的10个关于张小龙产品思维的点,非常有参考价值。
一、谨慎试错
参加过极客公园活动的人应该都知道,很多产品经理都强调互联网产品要快速试错,不用多完美,要先推出来试试看。
但在张小龙看来,应该对产品有足够理解、对人性和社会的足够把握,才去做尝试,这样的试错才是最有效的。
“比如说,我前面有10个点,我预计到9个会行不通,但我都去试。另一种方法是,我们就做一个点,然后这个点的成功概率会更大。微信里,我们用的是后者的方法。”
其实微信也有试错失败的时候,但这些失败都不是关键性的。
对于微信来说,失败的试错需要确保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结构。
“核心的结构我们是不敢轻易尝试的,因为一旦出错了,问题就会很严重了。如果产品本身没有一个成体系的结构,试错的时候就有可能把系统搞乱了,又或者把产品的结构搞得不稳定了。”
二、抽象认知产品的本质
当我们问到,如果画一个结构图,觉得微信的原点是什么时,张小龙答道,
“是消息系统。它包括了人和信息,他们在系统里流转。”
就像 QQ 邮箱,微信也是一种抽象的消息系统,哪怕以后微信可以连接到物联网,其实走的还是消息的通道,只是把物品拟人化了,它对微信的消息系统结构没有影响,微信不需要去定义一种新的结构。
这是一种对系统的抽象认知能力。
“所谓抽象就是要找到所有复杂东西的共性,然后就做共性的这一点点。比如说,公众平台也是一个抽象的产物,有人说它是媒体,有人说它是CRM……但是,对我们来说,公众平台只是一个消息的流转平台,它使得消息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分发到不同的地方。你会看到,对公众平台来说,它足够的抽象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命名它。你不能说这是企业的信息发布平台,也不能说这是新的博客系统,更不能说这是CRM。因为你一说,就相当于把它限制死了。于是我们就命名为公众平台。有人会用来写博客,有人拿来做别的。它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消息系统。”
三、不为了占领平台而开发
张小龙认为,微信团队在最合适的时间做了最合适的事,并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最本质的东西,使得微信能够迅速崛起。
“QQ 会有在线状态,微信是绝对不能有。这样恰好符合了移动互联网随时在线的技术。”张小龙说道。
微信不重视iPad 版,是因为iPad 更多是在WiFi 条件下使用的,如果用户使用iPad 来注册微信,那么你跟他发消息,他可能不能马上收到,这样的体验就会很糟糕,他就丧失了随时在线的特征。
“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做iPad 版,如果我们要做,那肯定是我们想清楚了为什么要做,而不是为了多一个平台的终端。”
四、抛开概念看需求
外界可能认为,微信的核心是强关系、小关系,通过各种小关系最后形成大关系。但对于每个人来说,他只需要维护自己的小关系。相比,微博是大关系和弱关系。
当我们跟张小龙提出这样的说法时,他对“X关系”这样的概念并不感冒。
“我觉得业界对于SNS产品的分析太抠概念了,什么是强关系什么是弱关系,说老实话,我几乎没想过这个问题。”
实际上,如果以 “X关系” 的概念来看微信的话,你会看到很矛盾的东西,一方面微信不提供好友批量导入功能,不建议用户大量添加好友。另一方面又做了陌生人的交友功能。
但在张小龙看来,这些不矛盾的。
“我不会用强关系、弱关系来限定产品。我们只是看到,用户有这个需要,然后就去做。你可以看到,其实我们每个人的通信录里什么人都有,你不会说我要去建一个分组是强关系,一个分组是弱关系,甚至懒得去分组,而且关系是可以转化的。微信的通信录也不会做分组,所有的人都是平淡地在一条线索里面的。”
五、好的产品是具有生命力的
微信做了很多事情,摇一摇、扫描二维码、公众平台都是在搭一个台子,似乎微信只要搭了一个台子,所有的事情就会顺势发生了,发生后再看看可以如何做得更多。
“我们确实做一件事是希望它自然而然地发生后面的事,而不是我们要通过计划来推动。一旦需要我们去推动,那这件事多半是没做好。”
就像摇一摇,微信从来没教用户怎么用它,如果它是有生命力的,用户自然会去使用,不需要产品从运营或其它层面去推动也能流行起来。
豆瓣CEO 阿北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2014上有过类似的观点,豆瓣网的很多运营都是通过产品来实现的;还有51230.com的产品经理邵光荣也曾经讲述过,他们是如何做出一个让用户吃惊的婚恋网站,同样可例证好产品应该具备自生长的能力。
公众平台也是如此,事实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