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章媒介需求分析
PAGE
PAGE 13
第三章 媒介需求分析
第一节 媒介的变化——从传播工具到用户终端
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5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say WHAT to WHOM through WHAT channel to get WHAT effect,其意义是“谁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了什么并取得了什么效果?”5W模式表明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因此他所定义的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其间的五个环节正是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精髓。
值得注意的是:5W学说认为传播是说服过程,对这一点必须给予充分而深刻的理解。它提示我们必须警惕媒介的力量,即使媒介是一个庞杂的混合体,但它们??整体上看是一个控制者。
即使媒介可能不是最终的控制者,或者并不像一个准备拿着装满信息的针筒向我们脑袋注射的“上帝”,媒介的作用仍然值得严肃对待。也就是说,即使媒介本身不控制我们,某些人或机构也可能通过控制媒介来控制我们。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媒介也在变化。部分媒介正在单一媒介走向多媒介、从内容提供者转向平台提供者、从专业的信息传播平台转向多样化用户终端平台。技术的变化可能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
一、媒介整合:从多媒介到跨平台
单一媒介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单一媒体机构;
多媒介整合是指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互相渗透成为多媒介集团。
用户终端形态是指传统媒介与其它购物、金融等平台相结合,即媒介由信息广播工具转向用户平台。
进入新世纪以来,媒介的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内容提供转向平台提供,媒介真正成为传播的“工具”,而不再是传播的主体;二是功能多样化,其中的一个特点是单一媒介走向多媒介,另外是媒介逐步转向用户终端。媒介已经逐步由单一媒介转变为多媒介整合形态,再进一步转变为用户终端平台形态。如图3-1。
跨平台的用户终端形态
多媒介整合
单一媒介
图1:媒介整合的变化趋势
本书认为:媒介向多功能用户终端平台的转向虽然呈现趋势,但实现起来尚需时日,媒介更为本质的变化是由内容提供转向平台提供。即用户生产模式的出现。
二、用户生产模式的出现
传统观念认为:新闻工作是门职业,其内容就是新闻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和扩散。也就是说,信息是由新闻专业人士提供的。而用户生产模式的观念则相反,其核心理念是:用户生产、用户分享。信息传播的主动权落在了普通大众手里。如时下流行的博客、播客、贴吧、RSS、维基等平台。我们仔细观察这些传播形式就可以发现:它们传递的信息并没有经过新闻专业人士的采集、整理、加工和扩散而直接为用户所分享,新闻专业人士所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平台或一个工具。这是一个巨大的不同。
用户生产模式的特征
①用户生产、用户分享
与传统媒介中专业团队主导的内容生产模式不同,博客、播客、贴吧、RSS、维基等平台将信息传播权还给了普通大众,为个体提供了信息生产、积累、共享和传播的独立空间,形成个人信息管理的自媒体。无数个体可以相对自由地将信息面向其他个体发布,形成了用户生产、用户分享的“去中心化”机制。传统的传播过程变为“互播”过程。传播者即受众,人人都是记者。
②自组织、自我演化
与语言的形成一样,用户生产内容也以自组织为中心,并实现自我演化。在演化的过程中,成功的用户、组织模式、甚至某些特征被保留下来,而不成功的则遭到淘汰。在这方面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网络语言的流行。我们不要去攻击网络语言的浅薄和庸俗,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在于它的合理性。网络语言的形成也是一个自我演化的过程,当使用者越来越多,网络语言就成为一种身份识别的工具,只有了解它的人才会被接纳。这和所有学科中的专业术语一样,都通过规定某些专门用语来显示群体成员和非成员之间的区别。
③社群化、部落化
用户生产模式并不是没有秩序的无规则生长,相反,它总是以社群、部落或类似得方式存在。微小社群或部落存在的合理性何在?一是根据“六度分隔理论”(即要结识一位陌生的朋友,最多通过六个朋友就可以达到目的)和“150”法则(人们通常保持紧密联系的人数不会超过150人),小规模社群完全可以构成世界性的社会性网络,而且小规模社群或类似得组织有可能是唯一合理的方式。二是人们追求身份认同的需要,即使在虚拟社会,人们同样需要身份认同,于是社群和部落就应运而生。
④免费与开源
以维基百科为例,它在短短几年里收录的信息条目已经远远超过了《大英百科全书。维基百科是一个 HYPERLINK /view/9261.htm \t _blank 自由、 HY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1节散文阅读专题一散文整体阅读训练.doc
- 第1章自测题(含答案).doc
- 第1组知识要点复习经典法则.doc
- 第1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doc
- 第1讲序如何写作文.doc
- 第1讲教语文与教课文.doc
- 第1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百题.doc
- 第1节幼儿园应用文写作.doc
- 第1讲:课程与课程理论.doc
- 第1课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基本理论答案.doc
- 2023年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中考生物二模试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运河中学中考生物二模试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中考冲刺数学模拟预测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田家炳中学中考数学四模试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一)+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九年级(下)中考三模数学试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二中中考数学二模试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模拟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九年级数学模拟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外国语学校中考数学一调试卷+答案解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