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7农场旱田养分分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97农场旱田养分分析

597农场旱田养分分析 摘要:根据2007年秋土壤采样数据进行空间插值,生成各土壤属性栅格格式的空间分布图。然后将它们与地块图相叠加,以地块为基本单元计算各土壤属性在每个地块内的平均值,根据平均值对土壤属性进行分级,分别统计各级别土壤属性水田和旱地的面积。文章分析了597农场土壤中养分的变化,绘制出有机质、碱解氮、全氮、速效钾、有效磷的含量变化图。通过对597农场土壤养分变化分析,监测结果反映部分地区土壤肥力较低的形势不容忽视,在施肥上应注重氮、磷、钾等无机肥与有机肥的合理配合,做到平衡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在掌握土壤供肥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所种植作物的需肥特点和肥料释放规律,确定施肥的种类、配比和用量,提高土壤质量,实现粮食高产稳产。 关键词:土壤;养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130-1 五九七农场隶属于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位于宝清县境内,北纬46°23'-46°49',东经131°47'-132°45'。农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高,东北低,呈长条形,东西长81.4公里,南北宽57.2公里,依次为完达山北麓余脉低山区、平原和三江平原南缘低洼沼泽地,大致为“一岗、三平、六洼”。 2009年,全场总播面积达到60.24万亩,实现七超历史:粮豆总产30.4万吨;粮豆单产519公斤;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片单产748.5公斤,获总局第一。 土壤是农作物的载体,土壤养分则是其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化肥及有机肥投入的增加,全省粮食单产和总产均有很大提高,土壤养分也在不断变化。依据农田土壤养分实地监测,分析黑龙江省农田土壤养分现状,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可以更好地为实现科学施肥与土壤肥力调控提供依据。 1 土壤样品选择和处理 采样地点:597农场境内六个管理区,28个管理站。采样点选择:土壤采集在秋收后、土壤封冻前,在28个管理站内不同的土壤养分水平地段,在0-50cm深度土壤层次上进行混合取样,每份土样重量为1000克左右,样品充分混匀后风干。自然风干后,去除石块、植物根系,然后粉碎、过筛、分析。土壤样品主要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进行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水田土壤有机质各级别面积比例 全场旱地有机值含量较高,都在35g/kg以上,主要集中在40-55g/kg(表1、图1)。 表1 2006年旱地土壤有机质面积统计 图1 2006年旱地土壤有机质各级别面积比例 从地域上来看,各管理区旱地有机质含量存在差异不大,有机质含量大于55g/kg的旱地面积不大,主要集中在第一、第四、第五管理区,有机质含量低于40g/kg的旱地主要分布在第一管理区(表2)。有机质含量总体来看比较理想。 表2 2006年各管理区旱地土壤有机质(g/kg)分级面积统计(亩) 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植物营养的物质基础。由于耕种、施肥及灌溉,土壤中的养分在不断变化.因而了解土壤养分情况,对解决土壤和作物在养分供求方面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597农场旱田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微量元素进行动态分析,为配方施肥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为了加强土壤养分的保护力度,建议全场范围内建立耕地档案,记录土壤肥力变化及耕地栽培历史。推广合理的耕作制度,开展土壤培肥工程,采用增加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使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保持土壤养分的相对平衡。为本地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养分基础。 作者简介:刘兆滨(1978-),男,汉族,山东诸诚人,五九七农场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农业新技术推广、指导和服务工作。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