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微生的物学分类及控制.ppt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动物微生的物学分类及控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及控制;第一节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 实验动物如受到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的污染,其正常状态的平衡将遭致破坏,引起动物发病,从而给动物的生产及实验的正常进行带来严重影响。有的不立即发病,但处于可能发病的污染状态,即机会致病因子的潜在性感染时,如再施加做为附加因素的实验处理,动物可能发病。; 病原体在动物体内增殖和导致动物发病,致使降低动物的生产效率及动物质量,使动物生产设施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影响实验的进行。此外还存在许多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从事动物生产、实验的饲养者,实验人员也有发病的危险。 ; 1.引起实验动物的疾病和死亡 不同的实验动物遗传背景不同,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也不同.某些烈性传染病如鼠痘、兔出血症、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等的流行,可导致动物大批死亡或质量下降,从而给动物的生产和实验的正常进行带来严重影响。 ; 2.干扰实验结果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可不同程度干扰实验结果,从而影响研究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隐性感染常导致动物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使实验得不到应有的结果。或因实验处置,动物抵抗力下降,使隐性感染显性化,导致疾病的发生。 ;掠夺宿主的营养; 体外寄生虫对动物的骚扰; 对宿主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 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 对宿主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3.人兽共患病 许多实验动物传染病为人兽共患性疾病,这些传染病可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流行,因而也对饲养和研究人员的健康构成威胁。特别是那些在动物呈隐性感染、而对人类呈致死性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4.影响生物制品的质量 使用在人身上的血清、疫苗和别的生物制品必须是安全的、无污染的。如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细胞培养物、肿瘤移植物或以动物组织和细胞为生产原料的生物制品,不仅干扰实验,而且还可将病原扩散,以至危害人类的健康。如果实验动物是用于生产生物制品的目的,其来源必须摆脱大量的能引发人类潜在人兽共患病的、带有特别病原体的动物群体。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西方动物保护主义运动的影响,实验动物科学已从过去注重于动物的饲养管理和实验操作,愈来愈集中于动物的福利和实验结果的质量。实验动物使用总量下降,高质量实验动物使用量增加。; 早在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实验动物在使用量上已经趋于平衡。但是,高质量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呈上升趋势,普通级、清洁级动物逐渐被SPF级取代。目前发达国家使用的大、小鼠等小型实验动物大多为SPF级. 2005年在全国基本普及使用清洁级实验大鼠、小鼠。某些重点科研项目用实验动物,达到SPF级水平。; 1.感染源 (1)内源性 (2)外源性 2.传播途径: 实验动物;生物材料;工作人员;材料和设备 3.易感动物;重要的人兽共患病 主要的烈性传染病 常见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弓形虫病 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 沙门菌病 狂犬病 猴B病毒感染 猴结核病;鼠痘 兔出血症(兔瘟);鼠肝炎病毒感染 仙台病毒感染 鼠肺支原体病 嗜肺巴斯德杆菌病 小鼠呼肠孤3型病毒感染 球虫病 犬细小病毒感染 犬瘟热; 不同等级啮齿类、兔、犬和猴等实验动物要求排除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应根据国家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有关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标准(GB14922.2—2001、GB14922.1—2001)。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等级;GB 14922-1994《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监测等级(啮齿类和兔类)》 将我国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即一级动物(普通级)、二级动物(清洁动物)、三级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和四级动物(无菌动物)。 GB 14922.2-2001《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2002年5月1日开始实施) 新标准对实验动物等级进行了重新设定,将实验小鼠和大鼠的微生物学等级分为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SPF)和无菌级,取消了普通级。豚鼠、地鼠和兔仍保留四级。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SPF级。 ;一、普通级动物;应用;二、清洁级动物;应用;三、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应用;药物安全评价:实验能否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