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分离个体化过程.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离个体化过程

指導老師:蔡順良教授 報告者:邱硯雯、余振民、林泰石;Margaret Mahler 背景介紹;Margaret Mahler 背景介紹;1930年代,在維也納以兒童分析師的角色執業。 1938年,搬到紐約,成為紐約州立精神醫療機構兒童服務部的一位照會精神專科醫師。 1950年代,在紐約馬斯特兒童中心建立起觀察方面的研究。 ;兒童精神疾病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概念化。 思考在早期母親-兒童關係中的不連續性 擴展範圍?對嬰兒和母親之間互動的觀察(Mahler的方法學) Mahler推斷有所謂「前語言期的心理過程」(preverbal psychological processes)正在孩童身上發生。 前三年嬰兒的發展;理論源起;Mahler相信人類的人格發展開始於和另一個人之間的心理融合狀態中,然後慢慢進展到分離的心理過程 最早的人類存在狀態是一種連結、一種依附、一種結盟關係(connectedness,attachment and affiliation) 視人類對有關連結性的意識之達成是嬰兒發展過程的一個起點;前言;主要理論概念;Symbiosis(共生) 嬰兒在和母親無法分化時,具有和母親融合一起的經驗。 Seperation and Individuation(分離-個體化) 分離:孩童達成一種和母親分離開的內在意識 個體化:一種”我是“(I am)的感覺 ≠認同 Object Relationship(客體關係) Mutual cuing(互相給線索) 母嬰互動中,嬰兒給出需求線索,母親選擇性對其中一些線索做回應,嬰兒漸漸改變行為以回應母親的選擇性回應。循環互動中,形成孩童的人格特質。;階段一:正常的自閉 (Normal Autistic Phase:0-1月);階段一:正常的自閉;階段二:正常的共生 (Normal Symbiotic Phase:2-6月);階段二:正常的共生;病態的共生;階段三:分離─個體化 (separation-in-individuation);這個分離和個體化的過程牽涉到幼兒的分離功能(separate functioning),這功能在媽媽的情緒的支持下發展。分離功能所獲得的快樂,克服了孩子的分離焦慮。 這階段的功能之一是增加自我和他人分離的覺察,覺察真實的自我、真實的客體關係、真實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自我(ego)模糊地浮現出來。 分離個體化有四個次發展期: 分化期、練習期、復合期、客體恆常期;時間:第5、6個月?第10個月。 狀態: Mahler以「孵化」(hatching) ,這個詞來描述由向內注意力(inward-directed attention)轉移到向外注意力(outward-directed) ,並且開始對環境產生警覺性(陌生人焦慮)。 特徵: 神經系統發展伴隨知覺能力的發展,讓孩子越來越能夠經驗到自己和客體的分別,自體與客體能夠逐漸分化。 =「陌生人焦慮」(stranger anxiety):開始會區辨媽媽和陌生人,開始會區辨媽媽和自己(客體和自體)。;3-1: 分化期 (differentiation subphase);媽媽椅;3-2:練習期(實踐期) (practicing subphase);時間:第16個月(1歲多)?第24個月(2歲) 狀態:復合危機(rapprochement crisis) 體認到自己的脆弱,以及對母親的依賴〈全能感消失〉,無法自己獨立生存。 更多的分離焦慮 矛盾的親近需求 需要充電更久,然後離開更久 ;嬰兒反應: 與母親一起分享每一個新學會的技巧和經驗。 深知對母親愛的需求,卻以排拒母親來保護其自主性。 復合危機:心情不穩定、耍性子,變得令人愛恨交織。 尾隨及竄出(shadowing and darting)行為,跟緊緊又跑掉:希望獲得客體的愛,但又怕被吞沒(融合vs獨立)。 分離焦慮上升,更黏人,幼兒創造多種應付母親離開的辦法:過渡性客體的使用、內化或認同父母(processes of internalization and ego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parents)。 母親反應: 無法接受孩子的索求or愈來愈獨立的事實〈共生需求〉 holding attuement-視孩子的狀況,一方面包容接納;一方面也要「溫柔地催促(gently push)」孩子朝向獨立的方向前進。;嬰兒成長影片;3-4情緒客體恆常與個體化 (Emotional Object Constancy and Individuality);3-4情緒客體恆常與個體化 (Emotional Object Constancy and Individuality);3-4情緒客體恆常與個體化 (Emotion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