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问推进个性化阅读.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提问推进个性化阅读

PAGE  PAGE 6 以提问推进个性化阅读    《湖心亭看雪》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认真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尊重学生阅读和理解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通过提问推进个性化阅读。    本课例采用合作式的教研模式,围绕“如何通过提问推进个性化阅读”这一观察点进行,在执教之后根据同行提出的建议修改,比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促进,从而体现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二、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雏形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自读课文,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古诗文,单元教学要求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境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文言文,本文在前几篇文章的基础上又起着深化勾连的作用。 “新课标” 明确指出:“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实际上也指明了文言文教学的方向和预期的学生习得。而《湖心亭看雪》作为一篇情、景、事交融的优美散文,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写法上都能为八年级学生提供很好的借鉴。另外,现代化的生活让人类逐渐远离大自然,中学生对大自然也是越来越冷漠了。但阅读《湖心亭看雪》,就是跟随张岱去大自然欣赏美景,与张岱的心灵进行对话,唤醒生活体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孤傲高洁的情感。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和本课的内容及学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两个写景句。 2、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品味文字的精妙,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的写作特色。 3、欣赏大自然的美,感悟作者的雅趣和复杂微妙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文字的精妙,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雅趣和复杂微妙的情感。   课堂导入,我是先用多媒体展示西湖春夏两季的风景画,再请同学们为两幅画配古诗文,然后说“很少有文人描绘西湖的冬景,那么西湖的冬景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样设计,既可回顾旧知,又设置了一个悬念,让学生产生阅读文本的愿望。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采用以读促理解,在教学中重视他们的朗读,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逐步走进文本,融入文本。在品读课文中,我一方面带领学生分析两个写景句来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另一方面抓住关键词来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在作业布置环节,我要求学生将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比较阅读,揣摩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让学生通过课外延伸来巩固所学并锻炼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课堂呈现    根据该报告的主要内容,在此我只呈现两次教学实录中品读课文内容部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之间的联系。    (一) 第一次实践: 【课堂实录】 品读写景之妙 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上下一白”。“一”在此处是什么意思? 生:全、都。 生:写出了整个世界白茫茫一片。 师:这段写景有何特点? 生: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作者还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 生:白描。 师:什么是白描? 生: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师:作者笔下的雪景有什么特点呢? 生:清新。 生:淡雅。 师:还有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课堂的气氛比较低迷,学生沉默) 师:第二句中量词的用法不同寻常,一般来说,应该是“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作者这样写其实是一种缩小夸张,景物是越来越小,写到最后的人用了“粒”来形容,这就有点儿微不足道了。这让人感觉到前面是宏大的,后面是渺小的。一个人,身处这样浑沌一体的白茫茫世界中,真会产生“寄蜉蝣于大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叹呀!看来,文中的“余”已完全与天地融为一体了,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山水之痴啊! 悟读事中心情 师:作者在写时间时,用的是“崇祯五年”,这是明朝年号,而作者写此文时明朝早已灭亡。这说明了什么? 生:可见,作者还有故国之思。 生:他骨子里头认为自己是明朝的遗民。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说,作者挑一个人寒夜独自看雪,与其说是寻找山水之乐,倒不如说是来排遣故国之思,他其实是非常孤独苦闷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