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习题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HYPERLINK 历史学科品牌网站
第 PAGE 11 页 共 NUMPAGES 11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HYPERLINK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人教二]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习题集锦[管理员整理]
自然经济的解体
1、鸦片战争前,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是
A自然经济 B中国的资本主义
C外国资本主义 D自然经济和中国的资本主义
2、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商品是
A .洋纱和洋布 B.咖啡和可可
C.产于印度的茶叶 D.产于泰国的香米
3、阅读《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时间茶叶生丝鸦片战争前5000(年平均值)5000(年平均值)1845801013220185199192304018531012262896A、中国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4、鸦片战争后,洋货涌入中国市场,导致“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它所反映的实质是 ( )
A、内乱外患阻断了棉布外运 B、农民转向种桑养蚕
C、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D、商品经济的发展受阻
5.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东南沿海的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
B.五口开始通商
C.中国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D.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
6、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民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格便宜?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自由经商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的机器纺织抗衡? D中国关税低有利于外国商品倾销
7、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最直接原因是
A、外国商品的冲击??????????????? ????B、民族资本主义的冲击
C、资本主义萌芽的冲击???????????????D、政府的打击
8、明代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织业兴盛,鸦片战争后迅速衰落,主要原因是
A内乱外患阻断棉布外运 B洋纱、洋布大量倾销
C沿海地区机器棉纺织业转为机器缫丝业 D该地区棉花产量急剧下降
9.1846年据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以上材料反映的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B.松太的棉纺织水平下降
C.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冲击下破产 D.中国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降
10、下列哪些是属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①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外商企业兴办,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④大官僚的爱国心驱使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下列关于中国社会自然经济解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 中国封建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历经几百年仍无法动摇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
②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
③ 洋务运动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④ 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12、“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标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在19世纪中叶几乎相信有一种在各国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的,应受谴责。”
这些“障碍”指什么
A. 闭关自守政策 B. 关卡林立 C. 贪官众多 D. 语言不通
13、据1887年《海关报告》,牛庄土纱每包(150公斤)售价白银87两,洋纱每包(150公斤)售价仅白银57两。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①洋纱因价廉更具有竞争力②土纱以质优受到用户的欢迎③机器生产对手工生产的优势④洋纱的运销受到特权保护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