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反思与改善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反思与改善
中江实验中学 廖小波
摘要:
面对目前语文课堂审美教学低效,学生审美能力低下,审美趣味浅俗的现状,我认为还得从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现状反思。读图时代忽视文本的细读,很难激发感悟、想象和联想,只有细读鉴赏,才能更好地激发审美想象。考试时代,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课堂不需要审美。教师应深入挖掘每篇课文的审美元素,制定审美教学目标,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美育渗透性的特点。灌输式教育,重说教轻体验的教学方式,限制了美育的实施。教师应建立生态课堂,让学生能在参与中丰富审美体验,在体验中感受美,创造美。同时,不能忽视增加学生的审丑体验。
关键词:
读图时代 审美想象 渗透性 生态式教育
新课改提出“必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的能力”。①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入选篇目大都是具有人文色彩的美文典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目前语文课堂审美教学却是低效的。学生在高中三年文化知识丰富了不少,但审美能力低下,审美趣味浅俗。最富有美育资源的语文课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还得从目前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现状反思。
现状一、读图时代,课堂“看上去很美”
语文教师为了营造美的课堂氛围,将课文中描绘的内容制作成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看起来确实打动人,但是文章真正的审美价值却大打折扣。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教师不重视讲解作者如何调动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如何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如何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等能带来美感享受的内容,只是靠几张图就想让学生去感知。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记住几张图片外,无法体会作者的悠闲清静的雅趣和俗趣;难以理解“悲凉”也是一种美;更别说体悟生命的繁华热闹是一种美,生命的残败也可以升华为美的体验。
还有些语文教师在用多媒体教学时,把一大堆与课文无关的图片安放在课件里。讲古代诗词的课,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图片,动画等丰富着学生的视觉享受,而诗词炼字用语的“语言美”无暇顾及。一节《林黛玉进贾府》,完全变成对《红楼梦》电视剧的欣赏……表面上,学生在课堂上美不胜收,但是却不知上完一堂华丽的语文后,到底在学生的心灵最深处留了什么。
反思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读图时代忽视文本的细读,很难激发感悟、想象和联想。
信息时代、网络传媒、消费文化、读图时代的到来,我们生活在一种完全被图片、影像包围的文化视觉中,电视、电影和电脑等富有感性色彩的文化形式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的审美倾向与审美情趣都在或多或少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当视觉的感性享受成为人们的审美习惯,语言文字的阅读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与浸润,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力”吗?“读图时代”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困境还是契机?我们的学生习惯在视觉盛宴中感知美,却忽略了蕴涵于文字中的美,“图象”代替了“形象”,图像的颜色超过了文章的出色,美变得浅薄了。当课文中的文字己让学生越来越厌烦时,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这样的尴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面对时代?
老师选择了迎合学生的审美口味,于是出现了上面列举的现象,课堂“看上去很美”,学生的审美能力却在下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有一双审美的慧眼,善于发现教材文本中的审美元素,细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能从细节感受美,挖掘美,得到美的熏陶。
细读鉴赏,激发审美想象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教学对策。
“浅阅读”的环境下,我们所使用的图书充其量是一种“速冲方便面”而已,极易引发学生们的“营养不良症”的。更令人担忧的是:“浅阅读”最终导致读者对名著的表层化解读和肤浅化理解,削弱人们的思考能力,甚至剥夺我们的审美情趣。当思维有了惰性,我们的思想成为一片荒芜之地,当浅显的快速浏览替代传统的青灯黄卷的经典阅读时,语文教育及其承载的审美教育将如何进行下去?要带着学生去走近深层的美,去敬重美,同时也要让他们懂得区分美丑,学会捕捉美。
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艺术形象的创造也是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陶冶读者情操、提高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图画、照片,欣赏者一目了然,那么多美的艺术形象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犹如一杯白开水,缺乏审美想象。
艺术形象的创造离不开审美想象。古代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深思篇》中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②这正是想象作用的形象描绘。优秀的作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