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上〕13副词
6.语气副词 表示说话人语气的副词称为语气副词。有的人把这种副词归并入情态副词。有“必、殆、其、盖、岂、独、宁、庸”等。 “殆、其、盖”表示不定的论断语气,义近“大概”。例如: 吾尝见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史记·赵世家)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易经·系辞)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盖”还可放在句首表示提示和推测性论断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其”还可用在祈使句中表劝勉、期望、命令等祈使语气,用在反问句中表反问语气。例如: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考文本纪)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 “宁、庸、独”表示反问词气,相当于“岂”,义同“难道”。例如: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史记·陆贾列传) 虽得贤,庸必能用之乎?(管子·在匡)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7.否定副词 古汉语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毋(无)、勿、未、非(匪、靡)、微、莫、否)”等。 “ 不、弗”都表一般性否定。“不”古今用法同,可否定所有动词和形容词;“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其动词后面不带宾语,只偶有例外。例如: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昭王之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后本纪) “毋(无)、勿”常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毋”或写作“无”,可否定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而“勿”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其动词后不带宾语。二者的语法作用分别和“不”与“弗”相当。例如: 信乃令军毋斩广武君,有生得之者,购千金。(汉书·韩信传) 城濮之役,王思之,故使止子玉曰:“毋死”。(左传·文公十年) 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齐侯许之,管仲曰:“君其勿许”。(左传·僖公七年) “勿”不带宾语的规则在先秦已不太严格,汉魏之后,“毋”和“勿”分别渐失,“勿”渐代替“毋”。例如: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梁惠王上)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孙子兵法·行军) “毋(无)、勿”有时用在疑问句或陈述句中,不表禁止,表一般性否定,用同于“不”。例如: 以我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韩非子·说林下) 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战国策·西周策) 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欲勿诛。(史记·淮南王传) “未”是带有时间性的否定,表示事情在当前还没有实现,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例如: 宋人即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未尝”是否定过去的动作行为或事情,意思是“不曾”、“没有……过”。例如: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三年之后,未尝见牛也。(庄子·养生主) “未”有时不表时间性否定,而只表一种委婉的否定,义同“不”。例如: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战国策·齐策) “非(匪·靡)”作为否定副词,否定整个谓语,义同“不是”。与“不”只否定动词或形容词本身有不同。例如: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