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哀矜勿喜”看儒家为民的刑法思想.docVIP

从“哀矜勿喜”看儒家为民的刑法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哀矜勿喜”看儒家为民的刑法思想.doc

  从“哀矜勿喜”看儒家为民的刑法思想 从哀矜勿喜看儒家为民的刑法思想   在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中,论及刑法思想的内容是为数不多的,尽管如此,仍然贯穿和表达着救世济民,以民为本的仁爱思想。哀矜勿喜语出《论语子张第十九》。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鲁国三桓之一的孟氏让曾子的学生阳肤当法官。阳肤便向曾子请教为官之道,曾子对阳肤说:执政者丢弃了先王之道,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如果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就要怜悯他们,而不要因为判案有功而自喜。孔子时代虽是礼崩乐坏,王道不再,民心离散,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以天下众生为己任的道义担当却是任何时代都应效法和实践的。   首先哀矜勿喜体现的是执法者对犯罪人和犯罪事实的认真体察。从犯罪学角度而言,任何犯罪现象的成因都不是单一的。换言之,犯罪行为的发生绝非犯罪行为者单方面的主体实践结果,而是有其深刻复杂的多重因素促成的。刑事社会学派的创立者李斯特提出犯罪原因二元论,即将犯罪原因分为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正是犯罪人个人的因素,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被害人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催生了犯罪,这是犯罪学界和刑法学界所公认的结论。因此。在考量犯罪人因犯罪行为所承受的刑事责任的同时,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被害人等对犯罪人促成犯罪的条件因素,并在刑事责任结果上予以充分反映,这才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才符合人道主义情怀。云南的许霆案,盘锦的李兴武案能够最终得到合理的处理,概因社会环境因素在刑罚(处理)结果中予以充分的体现,符合了刑罚的人道性和公正性,哀矜勿喜深刻地反映了儒家圣贤对犯罪现象理性的道义思考,是仁恕观念的直接体现,告诉人们要设身处地,反躬自省,社会出现犯罪,每一个人都有一份该当的责任。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案件是在破案有功的思维中,催生了刑讯逼供,造成冤假错案的恶果。又有多少案件是在办案指标的推力下,偏离了司法规律,而使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显示不出良好的社会效果。哀矜勿喜警示我们检察官不能单纯地成为刑事犯罪的追诉狂和打击狂。儒学没有仇恨,而是要化解仇恨,办案不能带有仇恨和功利心,而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抗,增促社会和谐。   其次。哀矜勿喜是儒家刑法思想体现谦抑价值的源流。刑法谦抑价值(思想)是近代刑法的核心价值和思想,即限制刑罚权的随意发动的思想。谦抑一词在汉语词典当中是找不到的。考察其来源。可以认为是从日本的舶来品。在日文汉字中谦抑一词的含义谦卑、谦虚。对于日本刑法学中谦抑一词的渊源,有日本学者认为可能是来源于拉丁语法谚法不关微事。谦抑,是指缩减或者压缩,司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他的刑罚代替措施),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抗制犯罪。事实上。哀矜勿喜就是提醒司法者对出人人罪,事关人身自由乃至生命攸关的刑罚权的发动要特别关切和谨慎,心怀忧患之心。《汉书刑法志》记载孔子曰:古之知法者能省刑,本也;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末也。又曰:今之听狱者,求所以杀之;古之听狱者求所以生之。与其杀不辜,宁失有罪!大意是说古代的执法者能达到息诉省刑的境界,这才是治道之本;现在的执法者却极力的网罗罪名,这是治道之末。今之决狱的人,追求怎样可以杀掉罪犯:古代的人,追求怎样可以放掉罪犯。可以看出早在2500年前儒家学说就有息诉省刑价值思想,实际上就是刑法谦抑思想。与其杀不辜,宁失有罪!即与其可能杀掉无辜,宁肯可能放掉罪人的思想,深得英美法精神,极具现代意义。那么造成孔子所言的古今差别原因是什么呢?深者获功名,平者多祸患,原因还是在于执法者形成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刻薄深的可以获得功名,刻薄一般的就要倒霉了。这不得不使儒家圣贤们呼吁,不要因判案有功而高兴,哀矜勿喜!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当司法者达到听讼无讼的境界的时候,必是民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时候。   最后,哀矜勿喜是儒家为民刑法思想对执法者善良根性的要求。被誉为儒学亚圣的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仁爱始于怜悯善良之心,这是对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任何一个执法者都应当具备的人格品质。论语中有一个典故,是说孔子的学生子皋到卫国做法官,一个门卫犯罪入狱,子皋砍了他的一只脚。后来,卫君听信谗言,要杀子皋,恰恰是这个门卫把他藏起来,躲过灾难。事后子皋问他,我砍了你的脚,正是你报仇的机会,你为什么还救我呢?门卫回答,我.L.被砍脚是罪有应得,但在你审案时,能够细心听我陈述,仔细对照法律,希望我的罪不会那样重,到罪证落实了,判决已下的时候。你脸色沉重,说明你心情不好,你是个心性仁厚之人。我救你不是因为你对我好,而是因为你有仁厚的品德。善良的基本要求就是心地纯洁,没有恶意,只有真正具备善良品格的执法者,才能在实践中落实为民的刑法思想。一切基于私心私利、或出于沽名钓誉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