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l范例.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空间生命科学: 高真空(10—8pa) 微重力(10—4g) 强辐射(尤其是危害性极大的HZE) 思考:我国运用返回式运载卫星搭载水稻种子,返回地面后种植,培育出的水稻穗长粒大,亩产达600kg,最高达750kg,蛋白质含量增加8%-20%,生长期平均缩短10天。请回答: (1) 水稻产生这种变异的来源是_____ , 产生变异的原因是_______ _。 基因突变 各种宇宙射线和失重的作用,使基因 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2)这种方法育种的优点有__________。 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并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思考与讨论 与杂交育种相比,诱变育种有什么优点?联系基因突变的特点,谈谈诱变育种的局限性。要想克服这些局限性,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优点: 不足: 克服: 能提高突变率,产生新基因;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诱变育种的方向难以掌握,诱变体难以集中多个理想性状。 要想克服这些局限性,可以扩大诱变后代的群体, 增加选择的机会。 * * * * 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下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袁隆平 一个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的名字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培养杂交水稻过程中,他利用了哪一种变异的原理? 第6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最早的育种方法: 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15世纪传入欧洲,16世纪经葡萄牙传入中国,现在遍布全世界。远在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就选择和培育了许多穗大粒饱的玉米。原来他们把玉米奉为神灵,用作祭祀的玉米是在隔离条件下种植的,经过精心管理和认真选育,不仅果穗硕大、颗粒饱满,而且品质优良,无任何杂粒,这样就选育出了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品种。 原理: 一、古代人类的育种方式--选择育种 利用生物的变异,通过长期选择,汰劣留良,培养出优良品种。 育种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 不足: 古印第安人是最早选择和培育玉米的,最突出的贡献是选育了果穗硕大、淀粉含量高的玉米。请分析古印第安人培育玉米的方法所隐含的遗传学原理及其优缺点。 (1)古印第安人培育玉米的方法称为 。 (2)这里的“选择”的含义是 。 (3)“用作祭的玉米是在隔离条件下种植的”,其中“隔 离”作用是 (4)选择育种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 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局限性:只能利用生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有限变异,在已有的性状组合中选育优良品种。 选择育种 汰劣留良 防止劣质玉米与选择的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杂交,使优良性状得到不断的积累。 技术简单、容易操作。 选择范围有限,育种周期长。 设想: 每种生物都有不少性状,这些性状有的是优良性状,有的是不良性状,而且不同的优良性状存在于不同的品种中。人们一直设想如果能想办法去掉不良性状,让优良性状集于一身,创造出自然条件下没有的新性状组合,突破选择育种的局限,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组合的新品种。 问题探讨: 设想你是一位玉米育种专家,遇到这样的情况: 品种A子粒多,但不抗黑粉病;品种B子粒少, 但抗黑粉病。 讨论: 你用什么方法既能把两个品种 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又能把双 方的缺点都去掉?将你的设想用遗 传图解表示出来。 方案展示 P 品种A × 品种B (子粒多,不抗病) (子粒少,抗病) F1 F2 子粒多,不抗病 子粒多,抗病 子粒少,不抗病 子粒少,抗病 ↓ ↓ 一、杂交育种 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已知小麦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对易染锈病(t)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病两纯系品种。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