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文化课转型研究.doc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文化课转型研究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对中职 教育 人力资源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迫切需要通过文化课程转型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在对湖北省9所中职学校的文化课课程开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中职教育鲜明的职业属性出发,提出实现文化课程转型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教育;文化课程现状;课程转型
“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的提出,是目前职业教育生源少、质量低、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的一种解决策略,在大的方向上引领着职业教育的改革。职业教育以当前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有知识、有能力、会学习、能应用,全面 发展 创新人才来衡量,[1]文化课程的实施现状仍没有摆脱普教模式,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诸如课程目标决策不明,内容选择欠佳等问题,偏离了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不能有效地培养适应市场 经济 的毕业生。本次调查主要从学生就业角度出发,对处于湖北省三个不同经济区的9所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为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语文、数学、 英语 、 政治 )进行问卷调查、座谈访问和课堂观察,系统地了解文化课程总体情况和师生
对文化课程认识的状况,确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解析其成因,并为实现文化课程转型提供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调查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样本的选择
本次调查、访问对象为中职学校在校学生和文化课教师,学生总体为二年级和三年级,且以三年级为主,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由表1所示。
(二)调查的方法与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问、座谈、课堂观察。调查使用的工具为:教师、学生问卷各一份;教师、学生访谈提纲各一份;课堂观察表一份。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文化课程的开发主体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应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 企业 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表2调查结果显示,文化课程开发主体虽然实现多元化,但学校自主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力度不够,大部分文化课程仍以国家专家委员会编排为主。访问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学校对自主开发教材要求不够;不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积极性比较高,而企业态度并不积极。
(二)文化课程的目标定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目标设计,不仅要有一般文化课程的共性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表3显示:(1)在各选项目标中,“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是学生认为在自身体现得最好的目标,选择这两项的人数分别达到了70.6%和74.2%。(2)作为一个 现代 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在学生身上体现得最好的人数分别为33.3%、25%和10.8%。(3)当前教育评价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能力指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分别有80.8%、94.5%的学生认为自身较差或最差。(4)按照终身教育观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成为最主要的智育目标。[2]对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等都有重大影响的合作学习、学会学习、道德品质、人际关系等课程目标,选择体现较差或最差的学生人数都在50%以上。
表3和表4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完成文化课程目标与文化课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关注成正比。文化课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关注程度越高,学生完成课程目标的情况越好,否则就越差。访谈发现,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关注情况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依据有直接关系。所有被调查学校,评价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考勤、教案、批改作业、工作态度等,而对教师是否完成课程目标与教师的年终考核、奖励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文化课的课程内容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传统的以百科全书为范式的“囊括式”课程内容选择模式,逐渐被“精选式”课程内容选择模式所取代。其变化是强调学习者自身进行建构式学习以及创造新知识框架能力。[3]以就业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同样要适应这种趋势。笔者从课程内容规定性、应用性、选择性、创新性四方面的调查发现,目前文化课程内容依然以知识本位为主,还没有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内容的规定性对“您是否能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只有60.5%的教师回答能在规定学时内完成教学内容。访谈发现,校领导、教师普遍认为,文化课课程内容从“知识点”的角度来看繁而难,但从“知识面”的角度来看窄而深。
内容的应用性对“您是否经常用所学的文化课知识解决职业领域的问题”,回答“经常用”的学生只占被调查学生的10.3%,“不会用”和“不用”的学生占47.3%,“偶尔用”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