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古代招牌广告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招牌广告的发展过程
文法系汉语言(新闻学)
08级8班
贾 佳
0810106
我国古代招牌广告的发展过程
招牌广告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商业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由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悬帜广告发展而来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交换活动的频繁,招牌广告的内容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其表现形式也开始多样化。中国古代社会的招牌广告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洋溢着丰富多彩的商业民俗气息。
一、招牌广告的萌生
招牌广告是从先秦时期的悬帜广告发展起来的。悬帜广告最早
出现在战国时期,这是坐贾出现以后所采用的一种广告形式。悬帜广告能够在整个贸易时间内,起着招引顾客的作用。只要人们眼力所及,都能看到迎风飘动的旗帜。它的出现不但说明当时已具备了这种广告形式产生的物质条件(如织染、缝制技术等),而且说明了商人广告宣传意识的增强。
同时,由实物广告发展而来的悬物广告也起着招牌广告的作用。它是店铺前悬挂与经营范围有关的物品或习惯性的标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西汉文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就是在酒店前垒土为垆,安放酒瓮,卖酒的坐在垆边,称为“当垆”。垆即是卖酒的标志。其他店铺也有这样的情景。如中药店的药葫芦,铁匠铺前的锄头镰刀等。
二、招牌广告的发展
招牌广告在唐五代时只是集中于官府统一管理的市场内,至宋代遍及城乡,都市商店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招牌名称。宋代招牌广告的使用非常普遍,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招牌有横额、竖牌和挂板的多种形式。从宋代张择瑞得《清明上河图》中,也可以看到当时北宋汴京的繁荣和众多商店使用招牌的景象。据有人统计,画面仅汴京州城门外十字街口,就有各家商店设置的招牌、横匾、竖标、广告牌等30余块。同时,广告上也有文有图,文字写明店铺的名称、性质,图案则显示其行业性质。如药店画药葫芦,膏药店画膏药,铁铺门前画钳、刀等标记。
这一时期,招牌广告已成为当时商家最基本的广告形式。招牌广告已不单是局限用文字写出店名,还具有介绍商品,宣传商品的功能。从《清明上河图》中,还可以看到,在闹市区的赵家药铺门前放有四块招牌。招牌上大致内容是介绍这家医药铺药的功效以及医生医术的高明。此外,《梦梁录·茶肆》条里也载有“俞七郎茶坊”、“蒋检阅茶肆”等招牌名。这些店铺的名字招牌使人一看就明白茶坊的性质特征。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竞争的激烈,店铺的门面修饰也成为广告竞争的主要手段,起到了招牌广告的作用。《东京梦华录》说:汴京城内,“御街东朱雀门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亦妓馆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过龙津桥南去,路心又设朱漆杈子如前”。这杈子,是用红绿木条制成,固定临街房屋之外,用以阻挠人马成为茶楼的装饰,这是门外装饰。又有“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这里所说的彩楼、欢门,是一种商店门面的装潢,它使商店的门面别具一格,各具特色,便于人们识别,期中彩楼是永久的广告设施,一般在节日时重新加以修饰,以增添喜庆色彩,营造商业气氛。
三、招牌广告的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招牌广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招牌广告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看,都更趋成熟。招牌的式样、色彩也更为丰富多彩,制做的材料也多种多样,而招牌文字也赋予了特定内涵。
至明清时期,招牌已不再以单调的姓氏或街坊的名字作为内容,而且赋予招牌文字以特定内涵。该时期的招牌注重以儒家“以义取利”的思想为主导,在商业招牌广告中折射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髓,因而在商业活动中表现为讲究商业道德和商店信誉。许多商家把儒家提倡的“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高悬于店外,公之于众。如“同仁堂”、“全聚德”等等,诸如此类。
此外,在招牌的含义上有的选用吉祥如意为主题。如“内联升”、“庆丰润”、“宝丰”、“吉隆顺”等等。开业于咸丰三年(1853年)的内联升鞋店,其招牌上除了书写“内联升”三个大字之外,还画上云朵托起的高靴和鞋子。图文并茂的招牌不仅告诉人们这里可以制作靴鞋,而且还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穿了“内联升”的鞋,能够步入仕途,平步青云,连连晋升,青云直上。
在招牌的内容上,还采用与商店商品有关的历史故事为主题。清代北京“都一处烧麦馆”的招牌也有一段来历,据说,“都一处”这三个字是出自乾隆皇帝的御笔亲书。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除夕夜,亥时,有一主二仆来到一家酒店饮酒,客人环视四周,得知小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