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释诗歌跳跃性.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释诗歌跳跃性

浅释诗歌的跳跃性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在我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唐诗、宋词、元曲这样光芒四射的艺术高峰。诗歌的语言不仅要具有准确、精炼、生动等特点,而且还要具有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和音乐性。这篇文章着重谈谈如何理解诗歌的跳跃性。 诗歌的跳跃主要表现在文字的省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成分,抛开诗歌内容的表层联系,把过去和现在、开头和结尾、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等直接联系在一起。诗歌语言的跳跃性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概括深广的内容,突出诗人的感情、思维的流动状态,因而读诗如果不能鉴赏其跳跃性,则可能造成对诗歌内容、主旨理解的不全面。 诗歌的跳跃,一般有时间的跳跃,空间的跳跃,时空的跳跃。 时间的跳跃,即把相关的时间并列在一起。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体现了这一点。“巴山夜雨”在诗中重复出现两处,因其所指的时间的不同而造成现实、想象的跳跃。“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里的“巴山夜雨”是诗人客居四川时所看到的实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里的“巴山夜雨”却是诗人想象以后和友人相聚时的虚景,由实到虚,由现实到想象,体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跳跃,还有空间的跳跃,即把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或看到的景物并置在一起。下面以舒婷的一首诗为例。 路遇 凤凰树突然倾斜 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 地球飞速地倒转 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夜 凤凰树重又轻轻摇曳 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 黑暗弥合来又渗开去 记忆的天光和你的目光重迭 也许一切都不曾发生 不过是旧路引起我的错觉 即使一切都已发生过 我也习惯了不再流泪 这首诗写“我”与旧日的恋人偶然在路上相遇。第一节着重描写了相遇瞬间的感觉。第二节描写现实的景象,有“凤凰树”、“铃声”、“花香”、“黑暗”,这些同一时间的景物并列在一起,体现了空间的跳跃,因而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心理的流动过程,为第三节的不管对错,都“习惯了不再流泪”做了铺垫,抒发了作者坚定的信念。 诗歌的跳跃,更多的是时间、空间的同时跳跃,如卞之琳的《断章》。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此诗仅四行,但每行包含的意思却很多。我们不妨对此诗进行一番补充想象:春天到了,活泼美丽的“你”久久伫立在桥上,遥望远处万紫千红的美景。可是像“你”这样倚楼远眺的姿态本身就是一幅绝美的图画,早已收入别人的眼帘,成为他日思夜想的对象。到了晚上,“你”安然入睡,可是“你”哪里知道,被“你”无意中撩拨起绵绵情思的那个人做梦梦见了“你”……第一节所写的时间是白天,而第二节所写的时间在晚上,把相关的时间并列在一起,体现了时间的跳跃。同时,从空间来看,第一节写“你”在“桥上”,“看风景人”在“楼上”,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体现了空间的跳跃。同理,第二节中,“你”安睡了,而“别人”却梦见了“你”,同样体现了空间的跳跃。这首小诗要表达的内容、情感很丰富,篇幅却非常短小,这要归功于时空的跳跃性,使此诗的内容、情感很好地统一在一起,从而更增添其含蓄隽永的诗味。 我们再以宋朝词人蒋捷的《虞美人》为例,来分析时空的跳跃。“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借听雨的三个不同情境来抒写人生三个不同阶段的生活心境。少年时期醉生梦死,纵情声色玩乐;中年追逐名利,在人海奔波,悲怆漂泊;晚年历尽沧桑,年华已逝的凄凉寂寞;这三个阶段是时间的跳跃。而“歌楼”、“客舟”、“僧庐”这三个地点是空间的跳跃。这首词利用了时空的跳跃,把一个人一生的悲欢离合,以及往事如烟的无奈与悲凉写得一咏三叹,荡气回肠。 有时,诗人对诗歌的设计并非半斤八两,等量齐观,而常常是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出发,做到对“时间”、“空间”有所侧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这首诗前两句的大意是:征人每年在前线东奔西跑,往返于东边的“金河”和西边的“玉关”之间,每天都是扬着马鞭,举着大刀,无休止地进行战斗,没有哪一年哪一天是例外。这两句兼写时空(岁岁、朝朝、金河、玉关),后两句宕开一笔,用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这两句的大意是:塞外苦寒,“三春季节依然大雪纷飞,笼罩着青色的昭君墓,这是何等的荒凉!黄河万里奔腾,一如既往地向黑山流去,这又是何等的悲壮!试想,征人所见均是这种景象,能无怨乎?可见,此诗虽然同样时空并举,但主要是以空间的转换来打动读者的。 总之,诗歌的跳跃,表面看起来是所写的客观事物的跳跃,但这种跳跃不论幅度多大,节奏多快,都离不开诗人的主观情感和思维流动。阅读诗歌,我们必须透过诗的外部语言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