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都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及创作风格。
2。体会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并借鉴文章“融情于景,驭景以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又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
教学设想:
以“秋”为话题,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既渲染一种气氛,又导出一种阅读诗文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描写景物的特点去把握其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课时
一导“秋”“愁”(板书),心上有秋便是愁。关于“秋’历代文人墨客也有一种传统的认识:言秋必愁。有诗为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一起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散曲中的秋是怎样的?(凋零,悲凉,凄楚。)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忧郁,悲怆。)你是怎样捕捉到诗人情感的?(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通过景物描写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是我们解读诗文的一把钥匙。
关于“秋”,郁达夫曾经说过:“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啊,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北国的秋为什么会让他发出如此感叹呢?我们今天来学习《故都的秋》(板书),去领略郁达夫笔下,心中的秋。.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现代著名作家,诗人。1896年,郁达夫诞生在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达夫三岁丧父,七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据说他家藏四万卷书,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及半载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翌年进入杭州慧兰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 1913年9月随长兄都华赴日留学。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 1923年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 1938年12月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星州日报》等报刊副刊,发表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政论、短评和诗词声援抗日斗争。1942年5月由于日军进逼撤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曾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暗中保护和营救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年50岁。 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则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既有表现对旧社会的抗争与愤激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慢郁感伤的心灵倾诉,形成感情意味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通过故都景的描写,要抒发怎样的深情?
1。提问:文章的哪些文字段是写秋景的?这些文字段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并作以概括。(提示:抓住描写的主体对象。)
明确:。3—11自然段
小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2。学生读3—11自然段
提问:作者笔下的故都秋景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
明确:清,静,悲凉。?一.导入
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细读细品
讨论题目:作者通过怎样的景物描写来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学生讨论。
学生可以一幅图画为例,抓住其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
明确:
写秋院——
“听得到青天驯鸽子的飞声”写出了环境的宁静。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 蓝朵”写出了心的静。
“一椽破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