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浏阳蒸菜历史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浏阳蒸菜历史探究

浏阳蒸菜历史探究 作为烹饪手段之一的“蒸”,按照《新华字典》上的解释为“利用水蒸气的热力使物品加热”。无论是蒸饭还是蒸菜,都少不了“釜”这种加工工具。当然,釜发展到现代,已成为蒸饭蒸菜的系列工具,如木制的甑、竹制的笼、竹木合制的屜等等。原浏阳氮肥厂(位于浏阳城西)旁的樟树潭新石器遗址,已经出土有数件陶釜,根据C-14测定为距今4500-5000年前的遗物。这足以说明,浏阳蒸菜的历史溯源,至少已有4500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了金属冶炼。从距今约4000年的夏朝开始,中国进入了青铜器时代,至商、周两朝,青铜器发展到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贵族上流社会烹饪的主要工具为鼎,鼎的形制直接从陶釜发展而来。“钟鸣鼎食”这句成语,是主要用来形容当时贵族们饮食生活的。但是,由于严格的等级身份限制和造价高昂,鼎这种金属烹饪器物,是不可能普及于民间的。民间的烹饪器物,走的是就地取材、价廉物美的大众化发展之路,甑、笼、屜等大众化的烹饪器物,是哪朝哪代出现在浏阳境内,今已无确切的史料证明。从浏阳蒸菜发展至今的水平来推测,浏阳的大众化烹饪器物的普及,应该与它们被创制出来的时间同步。同时,浏阳境内60%以上为山地,盛产竹木,竹、木制的烹饪器具从发明到推广,都是不难的。 浏阳蒸菜从一种民间厨艺,一跃登上大雅之堂,即国家的祭祀大典如祭孔的春、秋二典礼仪之上,是有明确的时间标尺的,那就是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明朝开国初年,因元兵杀戮浏邑,浏民遭屠几尽,朝廷饬令浏阳知县将元朝的浏阳东乡十三都九甲滩头(现地名为浏阳达浒镇滩头村),划归原居民平江官田山的山东曲阜孔子三十七代孙孔巢父(中唐著名诗人,曾任潭州刺史)的直系后代。浏阳举全县之力在安置地为孔圣后裔修建了孔氏家庙,其规模与县城文庙相等。这一年,孔子的55代孔靖安奉召自平江来居浏。随同来浏的有圣裔数百户。这一支有明确世系谱记的孔门后裔,集中居住在浏阳河上游的达浒镇滩头村,另有两小支分布于东乡三口和北乡枫林。这些孔氏圣裔,都受到了朝廷免除杂役差徭的优待,其族长还由朝廷发给五品冠带,享受知府待遇。家庙的规制,与浏阳县城的文庙相等。浏阳文庙始建于宋朝,仿山东曲阜孔庙,共有13个建筑单位,系江南六大文庙之一,也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好的文庙之一。1988年10月10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大修。遗憾的是,滩头的孔氏家庙经历文革的破四旧运动之后,早已破败不堪。近年来,滩头的孔氏后裔及浏阳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多方奔走,倡议修复家庙,现已启动修复工程。 孔氏家庙的家祭与文庙的庙祭,虽然有家族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区别,但基本礼仪是大同小异的,尤其相同的是祭礼上使用的“大羹”、“和羹”两道主菜的制作之法。很明显,它们带入了浏阳蒸菜的地方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以调和众味为主旨的前期佐料精细加工,而视蒸为最后一道集大成工序。清道光、咸丰年间任浏阳文庙乐舞总教习的浏阳监生、八品官邱之睦,不但仿制出全套失传的古乐器,使浏阳的祭孔音乐超过山东曲阜孔庙,而且在其所著《丁祭礼乐备考图说》一书中,对浏阳版的祭孔菜肴也有所阐发。邱之睦在该书后记中指出:“吾邑之坛、庙、祠三祭及乡饮、社饮诸典,盛于宋而及于今。其祀用祭品,均当地取材而采本邑厨艺。今移用于丁祭大典,与浏之古乐相得益彰也”。这就说明,以蒸菜为主的浏阳菜肴至少在清道光(1821-1850)年间就已完全取代了山东曲阜的古代祭祀菜肴。 浏阳蒸菜作为系列名菜流传,与孔氏家庙、浏阳文庙的祭礼率先采用是分不开的。六百多年前的封建农耕文化,远不如现代市场经济有发达的广告手段。那时候政府的倡导作用是占主要地位的,而政府的倡导作用又主要体现在“国之大典,在祀与戎“的礼典上。据明嘉靖辛酉《浏阳县志》载,当时的儒学就附建有神厨三间、宰牲房三间,备有厨役和膳夫各四名。厨役的工食银为6两,膳夫的工价银为13两,其待遇都高于一般执事人员,甚至政府官员(当时皂隶、衙役工价为4两;主簿、典史工价银为12两)。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浏阳县志》载,当时的厨役工价银为7两2钱,而皂隶、衙役工价银为6两,教谕、训导(相当于今教育局正副局长)俸银为15两7钱。厨役和膳夫应该是来自民间,当时的读书人是不会去干的。文庙二祭,每祭额定用银为20两,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知县一年的俸禄(知县一年俸禄康熙时为60两,乾隆时减为45两)。可见封建政府对于祭孔大礼的重视。此外,还有坛祭(先农坛、社稷坛、山川坛、厉坛等),祠祭(崇圣祠、乡贤祠、忠义祠、节孝祠等),庙祭(关帝庙、大保庙、水府庙、昭忠庙等)、乡饮酒礼、乡社酒礼等一系列的祭礼或宴会,都有临时或常务的厨役、膳夫在制作菜肴,这就使得浏阳蒸菜迅速普及于城乡。当然,浏阳的烹饪技艺不止蒸菜一项,但为什么要特别提及蒸菜呢?这是因为蒸菜徐徐上升的蒸气,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