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芙蕖课件.
5、作者认为芙蕖是他“四命之中,此命为最“,那些语言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深厚感情? 作者把一年四季以四种花来代替,说明作者爱花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便为点缀绿波” “此则花之分内之事。”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 “亦可无告罪于主人。” “酷爱一生…” 自己对莲花了解深 似通人性 赞叹备至 花与人交流 直接写荷花的心情,人对花的喜爱 酷爱,愧疚 1、同样是写莲花,比较《芙蕖》与《爱莲说》的区别? 一、文体不同 二、内容不同 三、爱的重点 四、创作特色 《爱莲说》为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 《芙蕖》为写实性的说明文 (1)《爱莲说》重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 《芙蕖》则重在写芙蕖本身 (2) 就写莲而言,《爱莲说》描写它的外观,侧重于神韵 《芙蕖》则从叶、茎、花、果、观赏、实用、外观全方位写 (3)《爱莲说》概括写莲,《芙蕖》具体入微描述 《爱莲说》爱自己所向往的莲花般君子 《芙蕖》爱芙蕖本身 《爱莲说》以君子形象赋予莲花 《芙蕖》更侧重于它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本文以作者酷爱芙蕖的情感为线索,以荷花生长败落的时间为序,既叙写其娇美姿态,又写其饮用功用,既有提倡种植的目的,又表达自己浓浓爱荷之情。 1、一词多义 之 以芙蕖之可人 请备述之 然 然有根无数 芙蕖则不然 为 在花为分内之事 为安身立命之地 以 以芙蕖之可人 望天乞水以救之 备 请备述之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秋 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 自夏徂秋 时间 秋天 用在主谓间,可不译 指芙蕖的优点 但是 这样 是,表判断 作为 因为 来 全部 预备,准备 2、古今异义 (1)其事不一而足 (2)前此后此皆属无人过问之秋 古义 今义 长处 事情 古义 今义 时间 四季的第三季,秋季 3、词类活用 (1)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3)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4)又时病其漏 目:看,观赏,名词作动词 长:长处,短:短处,形容词作名词 芬:使 芬芳 ,形容词使动 病:以…为苦。名词意动 这篇小品文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与《爱莲说》又有何不同呢? 《芙蕖》 同一物体不同旨趣—立意新 《爱莲说》 重在写神,突显莲的精神品格 重在写形,突出使用价值 借莲发高论,托物寄情 说明莲花叶根实带给人的实际好处 结构严谨,祥略有致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可目、可鼻、可口、可用 适耳目之观、备家常之用 (四项) (两类) 纵 横 兼百花长去其短 有五谷实无其名 群葩 归纳: 立意新 语言美 结构谨严 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特点 拓展迁延 话莲 1、与莲相关的诗文知多少?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世间花叶不相论,花入金盘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住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 李商隐《赠荷花》 3、莲的食用价值知多少 ? 叶 藕 莲子 花 仿照《芙蕖》的结构就莲之可口写一篇说明文。 背诵全文。 荷花全身是宝,用途很广,既是食品,又是药物,它的地下茎——鲜藕,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及矿物盐等,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很好的水生蔬菜;它既可生食,又可熟食,还可加工成藕粉、蜜饯和糖藕片等,既有营养,又易消化,是妇幼老弱的良好补品。莲子,鲜可生食,也可做汤菜、甜食或蜜饯; 小资料 干莲子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达62%,蛋白质的含量高达16.5%,钙、磷、铁质及维生素B1、B2和胡萝卜素的含量也相当丰富。荷梗、荷花、莲蕊、莲须中还含有各种生物碱,荷叶还是很好的包装材料。 荷花的各部分都可入药。莲须,有固肾的功能;莲子,有收敛镇静之用;莲蕊,有清心、利尿、降压降烦之效;花托、花瓣,有活血祛痰之妙;花蒂(叶中央近叶柄部分)能清暑利尿…… 学生作业展示 芙 蕖 作者:李渔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二、认真体会课文结构、语言、立意方面的特点 芙蕖 三、收集关荷花的资料,感受荷文化的魅力 李渔(1611-约1680),字笠翁,又字谪凡。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晚年居杭州西湖。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作家。著有《凤求凰》《李笠翁十种曲》等戏剧,小说《十一楼》《无声戏》等,还著有《闲情偶寄》(后改名《笠翁偶集》)是我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被列为“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笠翁偶集》诸篇,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的文章。这类文章不拘俗套,不避俚语,文字清新活泼,与一般古文的风格不同。本文节选自《笠翁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