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公共安全管理的理论课题设计方案
《公共安全管理学原理》课堂设计方案
第讲
吴晓涛
授课班级:安管10-1、安管10-2
授课方式:板书
授课设置:本部分安排3讲,第一讲介绍基本概念,第二讲基本理念,第三讲介绍基本原则。
核心问题: 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与基本原则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1号教学楼1417 ——课程导入——Hazard一词来源于法文中的hazard(一种掷骰子赌博)或阿拉伯文al-zahr(骰子)
Hazard常翻译为:致灾因子、危险、危险源、风险源等。我们采用“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概念:会潜在地影响人们的健康与安全、个人财产和自然环境的危险源。
通俗地讲,致灾因子是一个自然、技术或社会现象。它对人们及其周围的环境构成了威胁,有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
人们常犯的错误:“致灾因子等同于风险或灾害”。例如:地震不同于地震灾害,洪水不同于洪灾。
致灾因子通常分为自然致灾因子(natural hazards)和技术致灾因子(technological hazards)。
自然致灾因子(natural hazards)是源自自然地极端事件,可分为气象致灾因子、水文致灾因子和地质致灾因子。
技术致灾因子(technological hazards)是源自人的控制过程,但其影响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特别强调,要管理致灾因子,首先必须了解它们。每一种致灾因子都有不同的产生原因和结果,并且每一类致灾因子都有一系列不同的特点。不仅需要了解其原因和结果,也要了解每一类致灾因子的不同特点。
提示强调:了解熟悉不同类别致灾因子的形成机理及主要特点。
“脆弱性”(vulnerability)概念及内涵
“脆弱性”(vulnerabi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vulnerabilis,意思是“受伤”。
在应急管理领域,脆弱性主要衡量人或事物相对于致灾因子的易损性。FEMA(1997)定义“脆弱性”(vulnerability)为“具有潜在的引起不幸、伤害、财产损失、基础设施破坏、农业损失、环境破坏、经营中断或其他类型损害或损失的事实或客观条件。”
一些致灾因子是不可控制的,但对于脆弱性,人们是大有可为的。例如:人们不能控制地震这种致灾因子,所以“人定胜天”是不合适的,则更应该避震减灾。但是,对于地震灾害,人们可以通过降低脆弱性来减少损失。
在降低脆弱性方面,人们可以有作为的空间更大。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脆弱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对如何削减脆弱性也有不同的见解。
“风险”(risk)概念及内涵
“风险”(risk)指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目前,关于风险的表达一般有两种形式:(1)风险是致灾因子与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公式表示为“风险=致灾因子×脆弱性”;(2)风险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公式表达为“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风险=致灾因子×脆弱性”阐述了风险形成的机理;“风险=可能性×严重性”便于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两者之间只是关注的角度不同,没有本质冲突。削减致灾因子会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脆弱性会减小风险的严重性。
“致灾因子”、“脆弱性”及“风险”的内在联系(思考、讨论)
致灾因子与脆弱性共同作用产生风险;
风险超出一个系统的承受能力时,风险则演化为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超出了个人或社会的应对能力,则灾害发生。
二、基本理念
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包括三个方面:(a) 全致灾因子方法(All-Hazards Approach);(b) 综合应急管理系统(Integ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c) 应急管理生命周期(Emergency Lifecycle)
全致灾因子方法(All-Hazards Approach)
全致灾因子方法(All-Hazards Approach),即利用同一套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安排、处理和应对所有种类的紧急事态、灾难和民防需求。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机构都合并或集中为一套机构,采用全面的准备、应对和恢复措施,面对可能发生的所有危险和灾难,“全致灾因子方法”就这样形成了。
FEMA在1979年提出“全面应急管理”(Comprehensive Emergency Management)即为“全致灾因子方法”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采用“全致灾因子方法”目的:(1)节约成本;(2)满足基本需求;(3)实现统一高效指挥和运作。
综合应急管理系统(Integ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综合应急管理系统(Integ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来自不同机构、部门、各级政府的代表一切工作、相互配合;需要迅速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5辨证论治痛经【30页】.pptx
- 35-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编号.PDF
-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全册课件.pptx
- 全国各省份城市列表-可vlookup版.xls VIP
-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03709 .docx VIP
- 肿瘤患者腹泻的症状护理ppt.pptx
- 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2025(5篇) .pdf VIP
- Unit 6 A Day in the Life 综合素质评价2024-2025学年度 人教版(2024)英语七年级上册.doc VIP
-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五章.pptx
- 通信原理课设2FSK数字信号频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建模.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