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讲 农村社会流动
第七讲 农村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概述:概念、分类和研究方法 二、中国农村的社会流动:历史回顾、原因、现状、影响、制约因素及其发展趋势 三、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若干问题 参考文献: 1、顾骏主编,《流动与秩序: 流动人口问题治理与政策的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 2、 魏津生等主编,《中国流动人口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2 3、 朱鸿召主编,《中国流动人口心态调查》,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2 4、 余德鹏著,《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5、 谢丽华主编,《户籍制度与女性流动: 第二届全国打工妹权益问题研讨会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 6、 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20 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7、 蔡昉主编《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1990—1999 年)》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 年1月 8、 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 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9、 辜胜阻,刘传江主编,《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10、 黄平主编,《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11、 殷志静,郁奇虹著,《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12、 袁亚愚主编,《中国农民的社会流动》,四川大学社出版社,1994 13、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一、社会流动概述:概念、分类和研究方法 凡是发生在农村的社会阶层或社会成员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改变或身份改变均可称为农村社会流动。 分类 根据引发流动的原因,分为结构性、非结构性流动; 根据流动方向,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根据流动主体的不同(或 流动的参照点),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社会流动研究方法 流动表分析:通过职业或阶级阶层的等级划分,对父辈职业地位与子女职业地位进行交互分析,或者对本人最初职业地位与当前职业地位进行交互分析,考察代际的和代内的职业地位或阶级阶层位置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一系列的对数线性模型,对流动机会、流动规则、流动模式进行分析。 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主要考察和比较先赋性因素(如家庭背景)和后致性因素(个人能力、进取心、教育水平等)对个人的职业地位获得所产生的影响 二(一)建国后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回顾 1、建国初~1950年代中后期的正向社会流动,从农村流入城市。 建国~1950年代初期:正向、正常流动; 1950年代末:正向,非正常流动(大炼钢铁,支援城镇建设) 2、1960年代初~1970年代末的反向流动。 1960年代初:反向,城市人口向农村反向流动(国民经济困难); “文革”期间:知青、下放干部 3、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社会流动 1978-1991年 1992年以来 在这两个阶段,出现了三种意义上的农村社会流动,即:产业转移、户口转移和准迁移形式。 (二)农村社会流动的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 户籍制度的改革 城市生活方式的示范和先导作用 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农村社会流动的现状 规模越来越大 农村流动人口的群体特征:主体——青壮年;受教育程度高于流出地,低于流入地;文化程度上男女有别;未婚人口比例较高。 (四)农村社会流动的途径和方式 个人选择 社会筛选(教育筛选制度;人事筛选机制 ;市场选择机制 ;政策筛选机制 ) (五)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 对流出地的影响 对流入地的影响 (六)农村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 制度因素的制约如劳动力的流动目前至少受到三种分割机制的作用 二元社会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 三、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若干问题 1、流动驱动力 (1)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理论: “二元结构理论”【刘易斯(W.A.Lewis)、费景汉(J.Fei)和拉尼斯(G.Ranis)、 托达罗(M.P.Todaro)、哈里斯(J.R .Arris) 、?斯塔克、乔根森(D.Jorgenson)】 人口转移理论 人口转移理论 E·G·雷文斯坦(E.G.Ravenstein) 在《人口转移规律》一书中提出,受歧视、受压迫、沉重的负担、气候不佳、生活条件不合适都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原因,而其中的经济因素是主要的。雷文斯坦的观点被认为是人口转移推拉理论的渊源。 人口转移“推-拉”理论 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是唐纳德·博格(D.J.Bogue)于20世纪50年代末明确提出的。其主要观点为: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
文档评论(0)